千年古国第一楼

时间:2022-10-01 07:16:45

一千两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相当于唐、宋时期(公元738-1253年)白族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的南诏、大理两个古国,绵延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堪称距今立国千年的古国。如今在大理的苍山,洱海之间随处还可见众多的古城,古遗址,古村落,古塔,古城楼等。一千多年以来白族先民留下的遗迹,矗立在大理南城门外的文献楼就是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代的历史见证之一。

由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袭破大理后将大理的典籍简册付之一炬,文献楼最早的史料已无可资稽。据传说这里原是西汉时曾负笈成都受教于大文学家司马相如门下的白族先民张叔、盛览回到叶榆后设馆教学和庋藏典籍的处所。后来的文献楼据清代方舆记载,再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两层歇山顶土石木结构的门楼,横跨在南入大理城门外的古道上。道两旁植两排随风依然的垂柳。极富古人迎宾送客的意境。因为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文者典籍也,献者贤才也。称得上文献名邦之地,一是要典籍丰富,二是要有谙熟典籍的众多学者,在云南当此美誉的首推大理。康熙十九年(1680年)汉军正白旗副将偏图,随赵良栋征讨拥兵造反的吴三桂,第二年偏图因军功被擢升为总兵。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偏图旋擢升云南提督,当时云南提督衙门就设在大理,后偏图在大理执掌军门十五年,感悟大理文化积淀厚重,其间他特报请清朝降旨正式准赐大理“文献名邦”的称号,得到清廷恩准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长于书法的偏图亲书文献名邦四个神采飞扬的斗大楷书,并命人镌刻后悬挂在文献楼上以彰人瑞,后因年久失修,文献楼后于抗日战争时期倾圯,但偏图题写的牌匾和一些对联被留了下来。

为了再现大理古国千年来经典建筑风韵,大理州、市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历史上的文献楼,并由大理云南省级度假区管委会实施。重建的文献楼本着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的理念,由重庆某大学的李传泽教授设计,并于1998年11月26日破土动工,1999年4月30日告竣。新建的文献楼占地三公顷,楼台底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楼高24米,建筑面积1630.24平方米,总投资人民币1400万元,重建的文献楼平台上二层重楼,架拱出角飞檐,靠近汉代风格又有明清遗韵。

楼台南门东西面壁饰以石雕麒麟和游龙戏珠,北门东西面壁饰石雕凤凰穿牡丹,特别是南门前种植的两棵千年古梅、杏,树根虬龙似地曲折盘绕,尽著沧桑,平添古意。

远眺此楼,当年偏图题写的文献名邦匾牌赫然在目,彰显千秋。登楼瞻仰,二三两屋四面双柱回廊和楼室中隔,饰以剑川木质格子门,镂雕大理国(宋)张胜温画卷局部,南、北都悬挂着大理古名联,南面外柱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的墨迹“百二河山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记叙了鹤拓大理的传说和历史上文献楼的典藏盛况。回廊内柱上挂的对联系云南著名书法冯国语先生手书,联语由清咸丰年间的大理名士周仁所撰“溯汉唐以降,张叔传经,杜公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夕阳,鹤桥小路,熙来攘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常住于大世界中”。上联上溯汉代张叔、盛览留学蜀地归来教授乡人,唐代御史杜光庭流寓大理传习汉学,大理人杰地灵,代代人才辈出和文风之盛。下联则描绘大理风光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的禅意世界,读之令人怀古幽思,其味无穷。

综观此楼,尽管周楼外地面四角华表等部位有失白族建筑的本质特色,但应该说瑕不掩瑜。文献楼的重建大理度假区管委会功不可没。建筑艺术总会留下遗憾,见仁见智,留与历史评说。

上一篇:小鸡足山印象 下一篇:生命何需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