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要论》源出探(上)

时间:2022-10-01 07:11:29

毋庸讳言,《九要论》是武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当世习武者莫不珍视之玩味之体会之证验之。但是直至今日,它的成篇年代和作者还是一个谜,所以有不详无处查阅,有疑难无处核实,《九要论》本身就是一篇问题文章,人们无奈垂爱而抱憾。《九要论》到底出于何处,作于何年,著自何人,流入谁家,落至谁手?谜底何日揭开,我们拭目以待。笔者此处探讨其出处――本文认为《九要论》源出心意门,是心意六合拳前贤的理论著作。

《九要论》的内容基本就是《心意六合拳谱》中的内容,二者对照,源出一目了然,《九要论》实为《心意六合拳谱》的发展和翻版。《心意六合拳谱》的主体内容是“武夫子曰”、“六合十大要”、“六合崩劲”等拳法、刀法、枪法等。《九要论》九篇照应《六合十大要》(或称《十法摘要》),最成体系,最为完整,是对《六合十大要》的总结和发挥;《心意要诀》主要照应《武夫子曰》,是对后者的一种整理组合;《交手法》语义较白,多用俚语,猜想较前文晚出,更多照应后世心意门拳师的口传口诀等,望之亲切,实不能一一列举。当然《九要论》中不乏作者的独出机杼之处,实对心意六合拳老谱内容有创新和发展,更显其魅力之所在。

《六合十大要》包括:序,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

《九要论》为:一要一气,二要阴阳,三要三节,四要四梢,五要五行,六要六合,七要七进,八要身法,九要步法。

《六合十大要序》署名“雍正一十三年新安进士王自诚”,序文中写到:“予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者也,得之颇详,故就其论而释之,著为十法,非敢妄行诸世,聊以教诲后进之人云尔。”可知王自诚是郑氏之徒,是《六合十大要》的作者。文中又说到:“得姬老师之真传者,有其徒南山郑氏焉。”所以还可以得知南山郑氏是姬龙峰(龙凤)的门徒,即王自诚正是姬龙峰的徒孙。王自诚的“十大要”里面明确提出了练功要领和要求,并分门别类详细释说,用以“教诲后进之人”。王先生功莫大焉。

《九要论》不题撰人,不知作于何年何处,自1919年形意门李剑秋公布以来,相继有凌善清版本、董秀升版本、陈家沟版本、赵堡版本等相继面世。2006年7月在济源勋掌村发现了神拳版本的《九要论》,为李剑秋版本找到了原型,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最可靠的版本。

“一要论”论一贯,也即是要“内外一气”,尤其强调了心意六合拳乃至各门武术所追求的“整劲”,即“一贯”状态:“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并特别指出功到自然成:“事无难易,功维自尽,不可躐等,不须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心意门的找劲求整,无非是求其一贯,即“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

“二要论”论阴阳,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即所谓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心意六合拳谱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呼吸即阴阳也,“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习艺者但要求得“一气”,故必深解阴与阳。熟解阴阳之理,拳术莫非太极。

“三要论”论三节,针对《六合十大要》之“一曰三节”。十大要分一身为三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并提出了“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原则。而“三要论”则又说,“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也,若夫合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既继承了前人说法,而又有补充完善,使后学者不致落入窠臼。

“四要论”论四梢,针对《六合十大要》之“二曰四梢”。四梢者,发为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齐则内劲出。“四要论”说道: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弗讲。并进一步阐述:四梢足而气自足矣!《九要论》对四梢的重视尤甚于《十法》,并重论重复了“发欲冲冠、甲欲透骨、舌欲摧齿、牙欲断金”的四梢齐备之法。

“五要论”论五行,针对《六合十大要》之“三曰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内对人五脏,外应人五官。“五要论”强调说: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指出:“五脏之义,而有准之于气者,皆各有所配合焉”,并不惜笔墨将人体内外部位器官的五行归属逐相罗列,最后又道:“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对其重要性不烦再致意焉。然而也须注意“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不要太过追逐。

“六要论”论六合,针对《六合十大要序》之“六合”的定义:“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谓六合。”后世之练拳莫不以“六合”为指导,形成言必六合之势,然而“六要论”则正视听曰:“岂但六合而已哉!”并指出需要:“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我们则应辩证来看:执著六合,一无是处,没有六合,更无是处。

值得注意的是济源神拳本“六要论”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谓六合。”心意六合拳谱中的《六合十大要序》中有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谓六合。”(见唐豪《行健斋随笔・形意拳鼻祖与谱》)其间都写作“筋与骨合”,可见《九要论》和《心意六合拳谱》的写法相照应,而后来的李剑秋本、凌善清本、董秀升本皆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到今天大有统一之势,演变现在所说的心意气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七要论”论七进,“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之形。”《六合十大要》中说到“进法者以步为奇,总之以身法为要。”而《九要论》则进一步发挥,提出身法之秘要――进身必要先进头,“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故头不可不进”。《九要论》对于老谱理论的解读真正大道通衢直指人心也,读者有福了。

“八要论”论身法,针对《六合十大要》之“四曰身法”。身法八法:起落进退反侧收纵。十大要中详解说之,九要论中又细描绘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作者一片拳拳之心,赤诚可鉴,幸不辜负为荷。

“九要论”论步法,针对《六合十大要》之“五曰步法”。步法者,寸垫过快溅也。十法中要求:“学者随便用之,习之纯熟,用之以无心,方尽其妙也。”九要中阐述:“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不期然而然,莫之驱而至。”十大要中讲过了技术,九要论中再述其关要,重申“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心意拳极重步法,讲究“步步不离鸡腿”,活乎不活固在于步,灵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并诲汝谆谆:“而要勉以致之也。”(而后来抄本的“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大失原本真意,不可不察。)

《九要论》所述大略不外乎十大要的内容,具体说是其前五要里的内容,但九要论并非全是对十大要内容的简单承袭,而是有褒有贬,强调一些内容也否定一些内容。一要论强调了“一贯”的重要性;二要论强调了阴阳法则、呼吸之理;三要论否定三节,认为应该“总为一节”;四要论进一步强调四梢的重要性;五要论详说五官百骸的五脏之属,着意习者细心体会;六要论否定六合之说,指出“合无不合,岂但六合”;七要论指出进身先进头;八要论重述身法八法的妙用;九要论强调步法之最要。《九要论》中所述并非凭空论述,而是皆有所指,针对的就是《六合十大要》的内容,所以,《九要论》必然是在《六合十大要》之后的作品!

在我们所见的几个抄本里面,《心意要诀》和《交手法》是和《九要论》抄写在一起的,我们也认为他们是属于一个体系的东西。那么,《心意要诀》和《交手法》的内容是哪里来的呢?――源自于《心意六合拳谱》的“武夫子曰”。“武夫子曰”是心意六合拳最早最原始的拳论,体裁类似于孔夫子的《论语》,其实“武夫子曰”内容正是当年姬龙峰武夫子讲拳的语录,应该是由姬夫子的弟子或是再传弟子记录下来的。“武夫子曰”比较零乱,但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了从习武练功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是古人从体育到德育的一个范本。《心意要诀》和《交手法》正是“武夫子曰”的一个整理和翻版。(待续)(责编:高生)

上一篇:研武杂记之――破解篇 下一篇:太极拳习练阶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