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1 07:10:06

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文笔者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抛锚式教学策略,并将抛锚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英语知识,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大学英语 课堂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当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我国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抛锚式教学概述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教学

方法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教学),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情境式性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其第一个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其第二个特征是以“情境为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其第三个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由于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背景,而且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问题中心"的情境教学要求弱化或打破不向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整合。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⑵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⑶ 自主教学――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⑷ 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形成并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同时又能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协商与合作,共同构建意义。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 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要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这些构成要素或环节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顺序,电本必被包罗无遗。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要素或环节往往是整合为一体的。

二、抛锚式教学案例

以笔者讲授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的“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异)”一文为例: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围绕“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异)”这一教学内容,去搜集、查阅任何与文化差异有关的话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 每个小组提供一个不超过5分钟的演讲稿(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使用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

接着教师把全班54人分为6人一组,总共9组。每组学生中有成绩好的,也有基础差的。在组内确定话题,由组长负责,确定每个学生在组内的个人的职责。包括收集资料,编辑演示文稿,讲解文稿内容。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经过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有4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合作制作了不同文化方面的课件。每个小组向全班讲解该组的演示文稿,教师将每组编号,由其它小组给予评分。评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在向全班同学演示课件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该课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A组演示了中国饺子与意大利饺子的饺子馅和包法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饺子馅儿是用豌豆泥做的,饺子的形状像一顶草帽。B组展示了中国园林建筑物和地中海式建筑物,D组演示的是基督教徒用餐前做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F组演示了中国的山水画和欧洲的油画。

播放后立即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建筑物具有民族特色,另外一位同学说建筑物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经过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大家认为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文学、艺术、建筑、饮食、服饰等等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表示赞许,同时也在文化差异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补充:文化是社会的“非理性”因素,由于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难免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结语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文化差异的某个情境,并以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因此,本案例是对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成功应用。

通过这次课堂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潜力让师生都深受鼓舞。不管同们学是从餐饮方面、建筑、艺术方面,还是宗教礼仪方面来反映文化差异,这些都让全班同学增长了知识 。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这样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能提高交流、合作、评价这些综合能力。学生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训练,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上一篇:青岛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