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场作文立意深刻

时间:2022-10-01 07:01:48

让考场作文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阅卷,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分作文大多是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作文,考生或阐述对生活的感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而那些得分较低的作文,内容则显得空洞贫乏,缺少实实在在的内涵,仅仅是凑一些字数,敷衍成一篇非常乏味的“简答题”。

结合我们的作文写作实际,我想,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阅历,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思考、提炼作文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写出一篇立意高远、思想内容深刻的文章,切不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何让文章立意深刻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1 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哲思]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在于生活,在于感悟。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高度地提炼生活,这样,才能使文章的思想深刻。

而文章立意深远,就需要有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地认识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看到生活的本质。例如,2015年湖北优秀作文《喷泉与水》,作者从自己的练字中发掘出“厚积薄发”的道理:如果说漂亮的书写是喷泉,那么,“苦练”就是泉水的蓄积。没有默默无闻的苦练,就没有优美流利的书写,同样,人生若想有精彩的展现,必须不断积蓄力量;若想让自己的人生灿烂,就必须经过默默无闻的奋斗过程。

练字就是生活的一种,作者关注了练字生活,思考了练字生活,最终提炼了练字生活。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才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2 立意做到以小见大]

“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那么,什么样的题材可称为小题材呢?

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自然景物、虫鱼鸟兽就是小题材;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段的零星的事件就是小题材;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如朱自清《背影》中所写的父亲跳下月台、穿过铁道、再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父亲那胖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等都是小题材。

别小看这些细小、平凡的材料,其实,它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含意。例如下面这则材料:在故宫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那么,星巴克在故宫营业六年的问题其实代表的就是西方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高明的作者常常能由一物之微而发掘人生大主题,犹如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大海。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文人集会引发了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思;《石钟山记》里,苏轼由对山名的考察告诉了人们凡事不可臆断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则借深入华山洞游览的体会,阐明了治学必须坚持不懈、知难而愈进、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例如,2015年高考湖北优秀作文《无厚积无以薄发》,作者通过我们司空见惯的小材料引出了“无厚积无以薄发”这个主题:昙花静静酝酿了整整一年,才换来一夜的美丽绽放;蝉虫苦苦修练了漫长十年,才换来三月的放声歌唱;泉水默默积聚了所有力量,才换来喷薄而出的快乐流淌……厚积是绚烂前的孕育,厚积是高亢前的酝酿,厚积是腾飞前的蓄势。自然如此人亦然!

昙花、蝉虫都是微小事物,而“厚积薄发”则是人生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

[3 于现象中溯原因]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行文中追根溯源,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出来,这就是由现象溯原因。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思维要有穿透力,只有对各种生活想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比如《“百姓包养”的邮政体制还要继续多久?》这篇文章,就是从邮政涨价开始追问缘由,找出原因:邮政系统仍旧是百姓包养模式而不是市场竞争模式。这就发掘出了问题的本质,显得深刻。

我的一名学生在其习作《世纪一游》中,这样写道:多年来,我就十分向往长江,想到武汉长江大桥上饱览江上风光,只是一年、两年、三年,很多年,这个梦想总没有圆。我只能靠想象来填补这个缺憾,想象长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想象长江“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今年暑假,我终于圆了这个梦,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长江边,不料却令我大吃一惊:只见江面上漂浮着塑料垃圾,江水灰暗,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江岸上倒满了生活垃圾,唉!长江原来是这个样子,真是令我大失所望。

文章写到这里,已真实反映了长江被污染的景象,这样写虽然可以,但没有深度。如果能揭示出造成这种污染现象的原因,效果就不一样了。可以在文章后补写上这样一段话:是谁造成了这严重的恶果?是人类,是人类贪图一时的物质享受,随意抛弃塑料袋,随意倾倒垃圾,才弄成这个样子的啊!人类啊,快快行动起来,拯救污染的长江,拯救自己的家园吧!结尾加上如此的抒情、议论,就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的作用。

再如,2015年湖北优秀作文《“积”与“发”》中的片段:当今社会,充满浮躁之气,流行速成之风,吃饭有快餐,文学有快餐,阅读有快餐,学习有速成法,培训有速成班……我不知道,当今社会还有什么不能快餐化?还有什么不能速成化?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吧,快餐食物早已被证明――缺乏营养;快餐文化也正在被证明――缺乏内涵;速成法也正在被证明――收效甚微;速成班也正被证明――速而不成……原来,我们太浮躁了,我们太懒惰了,我们太急于求成却不想付出努力和汗水了。试看今日之青年,爱吃快餐者有几人身强力壮?爱读快餐文学者,有几人外文内秀?靠速成法学习者,有几人成绩卓尔不群?速成班毕业生,又有几人能达到真正的毕业水平呢?

片段中“但是”后的内容就是分析原因的,这样就很有说服力了。

[4 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辩证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从全文来看,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应该是既“占有”,继承好的,又“挑选”,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的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否定。在论述对“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因此全文充满辩证法,富有极强的说服力。

再如201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山顶的风景》的片段:

没有到达山顶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山顶的美丽。无论是山麓的鸟语花香、鸟鸣嘤嘤,还是山腰的秃鹰盘旋、松树林立,都无以匹敌山顶的蓝天四垂,那种置身于广博天地间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为什么我们要片刻不息、马不停蹄地登顶呢?难道最终的结果就那么重要,山顶也不过“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罢了。如果我们流连于山脚或山腰,是不是也有登顶也无法感受的美呢?

这部分文字先肯定了登顶感悟,点出登上顶峰的感受。但作者非常理性,在谈到登顶之美后,又以反问句式暗示山脚、山腰之美,这样就显得客观辩证。这就是“一分为二”。

上一篇:试论金融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 下一篇:浙大一女生状告昆明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