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标准视野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应对

时间:2022-10-01 06:55:47

劳工标准视野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应对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劳工标准问题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议的焦点则在于是否应将国际贸易与劳工权利保护这一问题挂钩。虽然在2001年以来的多哈回合谈判中,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劳工标准问题始终未能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但劳工标准作为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始终萦绕于贸易谈判的周围,并发展成为影响世界各国贸易竞争格局的显著因素。

一、劳工标准问题的提出及其国际化实践

众所周知,劳动法律制度属于一国的国内法,劳工标准在国际法上也应属于一国的内部事务,他国无权干涉。因此,在劳工标准问题诞生之初,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自19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社会人权事业的迅猛发展,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衡,欧洲一些国家开始担心执行禁止童工或限制工作日的法令会导致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劣势。于是开始寻求在国际层面对各国的劳工标准进行统一。在此背景下,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ILO)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劳工标准统一化进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劳工权利,该组织通过一系列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形式,为广大会员国提供了广泛的劳工立法标准,以期通过促进全世界劳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在实现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建立世界的持久和平。

劳工标准逐步渗入国际贸易体系的背后推动力无疑是国家、企业以及其他团体,各方均力争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形成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分配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世界贸易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际贸易利益的异化迹象愈发明显。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产生了重大分歧。发达国家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滥用劳工标准的制定权,严重侵害了劳工权利,并形成了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构成严重的“社会倾销”。同时,劳工标准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发展中国家因低劳工标准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会迫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看齐,从而形成所谓的“低标准驱逐高标准”的现象,进而强烈要求将劳工标准问题纳入多边谈判议题。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基于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低劳动力成本是其与生俱来的比较优势,而要求将劳工标准与贸易问题挂钩,无疑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阻止发展中国家利用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行为显然是不合时宜、不合情理的。

与此同时,在劳工标准——尤其是“核心劳工标准”——的界定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当前的国际实践来看,国际劳工标准主要是指“尊重劳工的基本权利”,涉及到禁止强迫劳动和童工、结社自由、集体谈判、同工同酬以及消除就业歧视等方面。经合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认为,就当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诸多劳工标准中,只有一小部分才属于“核心劳工标准”。而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则明确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劳工基本权利:结社自由和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有效废除使用童工以及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由于劳工标准并不是对工资、工时等具体劳动条件的规范,其所提倡的主要是人权与民主,因此其实质应当是一套政治性标准。

但是即便如此,自20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不断寻求将“劳工标准”纳入当今的世界贸易体系。例如,早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时期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就多次提出在多边贸易规则谈判中加入国家经济贸易政策、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议题。1995年WTO成立后,在其发起的多次贸易谈判中,无论是从1996年新加坡部长级会议到1999年西雅图会议,还是2001年启动至今的多哈回合谈判,“劳工标准”一直是困扰WTO谈判进程的主要难点之一。劳工标准与WTO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组织面临的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但是无论如何,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在实践中的挂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在1996年WTO的部长会议新加坡宣言中就曾经着重强调:“我们重申我们遵守国际公认的核心劳工标准(Core Labor Standards)的义务”。

二、劳工标准问题的争论及发展趋势

(一)劳工标准问题的争论

1996年,OECD的一份调查报告明确指出,无法证明核心劳工标准与全球贸易表现(或者外国投资)存在着实际的联系,同样也无实际证据证明不遵守核心劳工标准会构成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却坚持认为,部分发展中国家确实在国际贸易中因低劳工标准占据了“不平等”的竞争优势。鉴于当前国际社会在执行劳工标准问题上的异质性和非强制性,在WTO成立后推动的多边贸易谈判中,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反复提出“劳工标淮”问题,并执意要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规则进行挂钩,并要求在GATT94第20条中增加“社会条款”,但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完全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属于国内的社会发展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国际经贸问题。笔者以为,在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问题上,争论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乃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获益是存在差异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发展中国家抓住了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级的竞争者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而发达国家在同期的发展中却面临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的操控者的角色已被打破。这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不平衡必然会在二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冲突和分歧。

如前所述,劳工标准问题本质上属于人权保障问题,兼具政治性和法律性的特点。基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对人权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应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却试图通过贸易规则来对劳工标准问题进行规制,显然是想通过贸易来实现贸易之外的目的,自然会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再加上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并没有必然联系,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也缺乏理论或者事实依据”。

上一篇:从两则案例分析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并购中政治... 下一篇:网游、高利贷与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