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时间:2022-10-01 06:42:10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并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了“自主―社团”的活动思路。经过实践操作,课外体育活动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健康;体育习惯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体育课堂教学去完成,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体育课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但却不是实现这目标的唯一途径。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能否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培养终身体育尤为重要。

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但是作为学校体育内容之一的课外体育活动却没有被广大体育教师重视。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身体、心理、社会),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体育课堂教学去完成,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潜力。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又是怎么对待课外体育活动的呢?我们对学生的参与率进行了调查(本调查以我校2010级学生为对象,随机对60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结果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高一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出勤率最高,其次是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最低。其原因可能是: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高中,对新的体育学习环境、内容、手段和要求等处于好奇状态,如对完成体育选修课程学分没有把握,担心体育不能“达标”,所以参与积极性较高;高二年级学生相对于处稳定阶段;高三年级学生则由于结束了两年的系统体育教学,无任何压力,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故参加体育活动受到时间限制,出勤率最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健全学生的个性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如何理解和认识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了“自主―社团”的活动思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散活动,也可以参加体育社团,在社团教师和骨干人员的指导下活动,从而使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人人会活动,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构想:“自主+社团”的活动模式

“自主―社团”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是在构建体育与健康大课程模式下提出的,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将是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组成兴趣小组、社团等,使学生能够从事自主、独立的体育活动。

该模式的特点是:活动中将个体活动、小组活动、群体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人人会活动,大家都积极地参加自主锻炼。该模式强调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条件下,提高其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它增强了学生在练习中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生存、创新及合作的能力。

1.自主―兴趣活动

兴趣是开展“自主―社团”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特征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体育爱好。教师首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自愿为前提,教师再辅以宣传教育,让学生自愿组合成若干兴趣小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以下是我校课外体育活动轮流表:

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各有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其中第一次为兴趣活动,学生在校学生处的安排下统一集队热身和准备活动,点名完毕后,学生既可根据兴趣进行分散锻炼,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修项目的练习或根据自身爱好进行兴趣活动。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体育部也将趣味比赛和校园吉尼斯穿插其中,如拔河比赛、投篮、垫排球等活动,摒弃了以往以年级、班级为单位,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指定项目、指定场地、指定器材进行活动的模式,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学生也明显既肯出工又肯出力。

2.自愿―社团活动

自愿―社团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打破班级界线甚至年级界线,进行选项活动,由各体育社团负责组织、管理。

各体育社团均安排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生进入社团就像进入大型“体育活动超市”,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活动内容及项目。在体育社团里,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爱玩、会玩,在玩耍中体验快乐、发现方法、明白道理。

我校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安排一次体育社团活动(2012学年新增高一体育选修课程2节),每个学生均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加某一体育社团,在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目前,我校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和中国象棋等社团,各社团在体育骨干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展开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增强。

3.展示交流

有社团活动就应该有体验,就会有收获,这一环节主要就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展示自己。社团内、各社团之间以及兄弟学校之间都可以交流,社团指导教师的参与主要是组织和引导,不仅要让学生有成就感,还要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我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一直以来,学校非常注重发挥体育社团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完善社团机构设置,加强对社团的指导、管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体育社团一直保持多姿多彩、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各社团内部定期举办小型比赛,同时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兄弟学校社团展开交流。

三、体验与思考

事实证明,“自主+社团”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我校是成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2012年6月对我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动力被重新激发了出来,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明显增多,“无所事事”的学生不见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2012年,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名列萧山区高中组头名、杭州市前茅。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得到体验的同时,也展开了思考。

1.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符合新课程理念

学校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在统一准备活动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我校团委、学生会以及个体育社团也会组织一些竞赛或学校体育吉尼斯等活动。

另外,学校还设立体育活动月,在整个体育活动月中,学校还开展了由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高一年级篮球赛和高二年级足球赛,召开学校田径运动会等,尽可能满足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2.学生活动与教师参与相结合

教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执行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所以,我校提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教工排球赛、学校运动会教工4×100米接力、30米迎面抱球接力比赛等,教师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想和具体活动上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3.教师要加强技能指导,让学生的体育兴趣成为体育习惯

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是形成体育习惯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自觉地参加课外活动。如果一个学生自认为具有从事打篮球的能力,他就会积极地参加篮球运动。而多次参加篮球运动的锻炼实践,则有助于其体育习惯的形成。体育教师应当创造条件,组织各类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进而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

总之,体育活动是保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合理安排学校的体育活动将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我们在强调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学校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必须积极认真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做到课内、外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国祥,赵东升,张玉平.中小学实行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形式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2001,(02).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品味椭圆中的数学美 下一篇:浅谈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