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我的夸张吗

时间:2022-10-01 06:29:23

情景一:爱暴露小的小强

小强3岁,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别提多宝贝了,就连他耍赖皮,在他们看来也很可爱。小强尿尿的时候,爷爷总是笑眯眯地看着,还笑着说“再用劲,尿得远一点,远一点。”小强就觉得自己的小很棒,常在小朋友和大人面前露出来炫耀,还爱和小伙伴比赛谁尿得远,有次他甚至调皮地用尿在地上画了一个小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家都笑小强有“暴露癖”了。

心理分析: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孩子喜欢光着屁股走来走去,还故意地扭啊扭,一点也不觉得害臊。但小强的行为似乎有些过火了,让人觉得好玩好笑的同时不免还有一丝担心。

社会化过程中,道德发展与本性特点的冲突。

小孩光屁股,我们觉得好玩、可爱,但一个15岁的青少年这样做,大家一定会觉得他有病了、不正常了。我们对幼儿和青少年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孩子的天性中并不觉得生殖器官和手、脚、脸等有什么区别,但我们的社会道德认为,一个人的生殖器官是最为隐私的部位,是不能随便暴露出来的。如果暴露的话,就会受到其它社会成员的鄙视和指责。这种反应起到了监督和检查的作用,使这样的行为不会再次出现。慢慢地,孩子的道德观就形成了,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中,外界(家长、老师和周围的人、媒体等)的关注,包括表情、言语、行为都会将肯定或否定的信息传递给孩子,那些被肯定的行为会得到强化。

爷爷笑眯眯的表情、鼓励的话语,让小强感觉到“小”很特别,是长辈喜欢和肯定的地方,于是,他就不断地展示它,还创造性地用尿画画,目的就是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认可。

3~4岁:最热爱夸张的阶段

比起小时候,孩子此时已经拥有了很多本领。如可以自己跑下楼、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说“不”、“可以”……于是,他开始觉得自己 “无所不能”,他用夸张的表情、动作、语言、语调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强项,其“潜台词”是:“我很棒,你要喜欢我!”同时,夸大表现也具有强大的能量,可以激发孩子无限的创造性,激发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周围环境的回应,尤其是积极的正向回应。这样的回应会鼓励孩子,将其内化成为自己内在的力量,也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和前进的方向。

但是,为了让孩子未来能顺利适应社会,达到成熟的社会化,孩子的有些夸大是不能纵容和鼓励的。遇到这样的状况,家长们应该怎么做?

成长指导:

忽略:对于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相符的“夸张”,不肯定、不表态、更不能批评,装作没有看到就可以了,让孩子觉得自己这么做没什么意思,得不到关注。

强化:在忽略的同时,积极寻找孩子其它的闪光点,如把玩具放回到玩具箱,给家人拿筷子,帮小朋友捡玩具等,立即表扬、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这样的行为得以强化。

情景二:我的爸爸是警察!

5岁的小青是个顽皮的小姑娘,常常对小伙伴霞霞说自己的爸爸是警察,有一把很长的枪,谁要是不听话,她的爸爸就来抓谁。而且,她在家还拿着这把枪玩。霞霞说她也想玩,小青马上说:“不行,你不能玩。爸爸说了,只有我才能玩的!”

有一次,霞霞的妈妈正好在旁边,就对小青说:“你是吹牛吧!枪可不是拿来玩的。”小青一下子蔫了,但很快就抬起头来,振振有词地说:“就是这样,不信你问我爸爸!”

心理分析:

借助 “理想化父母的能量”来肯定自己

小青是在撒谎吗?当然不完全是。5岁的孩子还很难分清楚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区别。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再像3、4岁时觉得自己是“全能的”,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但在他们眼中,父母却是“全能的”:能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拥有无限的家庭权力。他们渴望自己也能像爸爸妈妈那样有本事,可以继续“无所不能”。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将自己的父母“理想化”,通过说爸爸妈妈有多厉害,好像在说自己有多厉害一样。“潜台词”是:“我的爸爸妈妈很厉害,我也是!”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强项,就会一直采用这种补偿方式,甚至到上初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家长没有鼓励孩子发展个人能力。

成长指导:

肯定的表情、语言和行为回应:

①夸大既说明孩子需要认可,同时也是孩子创造力的源泉。遇到小青这样的情况,可以微笑地冲她点点头,表示肯定和认可。

②如果霞霞的妈妈说:“你很希望自己能像爸爸那样有本事,对吗?阿姨也希望你越来越有本事。”就切合了小青内心的需要,她的理想化过程就会自然结束,并产生对自己的认可。

③将小青抱起来举过头顶,或者冲着她竖大拇指,表示“你爸爸很棒,我相信你也会那么棒!”。

以上三种正面回应的方式都很好。

千万不要说“你在撒谎!”:

理想化过程中包含着孩子希望自己有能力的美好期望,也是促动孩子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力量。因此,不要无视孩子的这个动机,更不能冠之以“撒谎”的道德判断。否则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仅能力差,还品行不好,继而自暴自弃。

情景三:老师表扬我了!

7岁的嘉雨刚上小学一年级,这天他放学后特别兴奋,还没有等妈妈问,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老师表扬我了!我们班就表扬了我一个!”妈妈笑着问:“老师表扬嘉雨什么呢?”

“老师说我特别乖,别的小朋友都大吵大闹,我没有说话!老师就表扬我了。” 嘉雨乐得要跳到天上了。

“哦,是这样啊!什么时候要是考试100分受表扬就好了。‘乖’可是人人都会的!” 妈妈淡淡回了一句,颇不以为然。

嘉雨神采飞扬的小脸立刻黯淡了,嘟着嘴巴不说话了。

心理分析:

在孩子入学之前,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向孩子传输“老师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老师很厉害,老师很有能力,一个老师能管理30多个小朋友、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等等信息。因此,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者角色,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老师的一句表扬胜过父母十句话。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会特别开心,觉得自己能力倍增,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长。

难怪嘉雨会那么兴奋。他的潜台词是:“你看,我是不是很棒!连老师都觉得我很棒,我一定是很棒!”

“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还需要努力呢!”,这时妈妈的回应仿佛一盆冷水,浇灭了嘉雨的自信。

成长指导:

用“鼓励” 引发“迁移”:

妈妈不妨这样回应嘉雨,“哇,嘉雨真的好棒啊,妈妈相信嘉雨一定也能在其它方面表现得很棒!”这种方式一方面接住了孩子的夸大,鼓励了其自信,也会激发孩子表现得更好的欲望,将其潜在的心理能量提升起来。

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孩子: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人的能力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擅长点是不同的,学习成绩只能体现一个人智能当中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地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一旦孩子的信心被击垮了,是没有办法做好任何事情的。

上一篇:孩子“上火”,中医支招 下一篇:3岁孩子健康成长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