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高校生中实践

时间:2022-10-01 06:14:48

Seminar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高校生中实践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平台开展的社会卫生服务,其专业特点决定了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1]。传统的授课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此,石河子大学卫生管理教研室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引入Seminar教学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索。

1教学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06级56名、2007级65名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已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课程,同期在学习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经济等预防医学专业课程。

1.2Seminar教学法的步骤

1.2.1准备阶段

在讲授卫生事业管理课绪论后,介绍Seminar教学实践的目的、步骤及意义。

1.2.2确定主题

讨论主题是开展Seminar的切入口,既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及实用性,又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是兼顾知识的连贯性以及时间的允许性。鉴于此并结合学生人数,讨论主题设置为各国健康保障制度评价。

1.2.3建立学习小组及解答问题

由班长根据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按照各组均等的原则组合成6个小组。采取随机化的方法确定各小组介绍的国家。教师提出陈述和讨论的基本要求。小组长针对要求确定完成任务的进度和人员分工,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发言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

1.2.4学习成果展示评价

学习结束时各小组将本组的学习结果展示于全班同学,并接受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的提问。主讲教师负责分析总结,强调关键知识点,评价各组课堂表现。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课堂表现、课后学结以及课下请教问题,从知识获取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教学效果评价

从各小组的汇报来看,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各国健康保障制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改革的重点和措施,并提出对完善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能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中国当前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应用了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工具,实现了教学目的。

2.1激发学习兴趣

传授式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Seminar虽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但学生若想准备出精彩的汇报内容,需要利用各种资源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普遍反映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知识和相关文献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了管理的基本职能,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发现学生不仅准确汇报了知识点,同时阅读外文文献收集了具体的案例举证,而且采用音频、视频、动画、漫画、网页等多种方式展示内容,参与度很高。

2.2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Seminar教学法采用小组团队式综合训练,汇报的计划、组织、文字整理以及表述全部由学生小组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自主共同完成,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作用。这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通过资料收集,整合和小组讨论,使学生逐渐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3提高了文献检索及资料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所形成的解决方案,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生课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

2.4教与学双赢

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多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当学生是讲述主题意义的建构者时,实际上赋予了他们对于自己学习的责任,意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精神。因此,通过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作用由讲授者变为引者导,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进行。则要求教师从主题选择、问题设置、进程监督、组织讨论等方面必须精心准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入钻研、改进和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该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其中,是一种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3讨论

3.1专业学习阶段引入Seminar教学法的可行性

将目前国外所流行的Seminar教学法引入到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学习阶段的教学实践,目的是为了保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于中国卫生事业实际的了解和思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同时培养计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专业课程阶段,学生已掌握了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也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知识,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业问题主题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述等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感和责任感。这些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2Seminar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不足

在Seminar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1)学生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知识长期的被动接受使他们习惯了对教师、课堂的依赖,自学能力较差,采用Seminar教学法,有些学生除看课本外,查阅资料的能力差,利用网络、图书馆检索等工具的相关知识欠缺,如果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缺乏搜寻资料、过滤信息的能力,则可能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并没有丰富的社会经历,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评价有一定的困难。(2)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Seminar教学法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要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以准备讨论内容。我们发现2007级就比2006级的效果要好,其原因在于2006级是安排在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学生面对考研、就业的压力,难以保证时间,教学效果不好。而2007级是第四年的第二学期,相对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此外,由于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各小组仅重视本小组的汇报,对其它小组的汇报不够关心,这将会影响到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Seminar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自学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倡导宏观思维的平台,从课后的教学反馈来看,学生普遍持欢迎态度而且希望以后持续进行下去。面对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我们还需要思考怎么科学借鉴,继续实践总结。

上一篇:药理学实验教学的人文精神融合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培育创新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