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下郝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10-01 05:51:09

现代文明下郝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交融速度在加快,现代文明下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融合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民族所特有的精华部分慢慢的消逝,这对于我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极为不利的。本文对郝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其在现代文明下更好的传承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现代文明下 郝哲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一、郝哲族简介

据历史记载,“郝哲”最早是指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在那个时期,包括我国境内的赫哲族人、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都是赫哲人。而在19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与当时的俄国签订了《中俄暖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之后,赫哲族就专指我国境内的赫哲人,而该民族也成为中华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赫哲族人数虽然少,被称为我国“六少民族”,但是其民族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赫哲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语言、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赫哲族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正在朝向一个淡化的方向发展。

(一)处于消逝边缘的赫哲语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在现代文明影响下的赫哲族人越来越看重汉语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民族自身语言消逝的速度。通过走访发现,现在的赫哲族人有不超过10%的人会使用赫哲语,而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超过50岁以上的老人,由此可见,如果不对赫哲语慢慢消逝的现状进行干预,在20年之后,赫哲语将会完全从历史中消失。

(二)即将失传的文化瑰宝—伊玛堪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涵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赫哲族人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说唱文学作品—伊玛堪,这种文化形式是赫哲族人的精神所在,也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

伊玛堪这种文化形式是赫哲族人在其劳动之余或者重大节日时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形式,这种说唱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口头相传流传下来的,走访发现,现代的赫哲族人中能够熟练掌握这种文学形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的赫哲族人对于伊玛堪的兴趣也在减弱,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这种文化形式在赫哲族人当中失传是历史的必然。

(三)发生质变的萨满舞

萨满舞是赫哲族人传统的表现形式之一,赫哲人表演萨满舞的初衷是为了能够祛除鬼怪、治疗疾病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赫哲族人通过萨满这种表现形式来祛病、还愿、祈福,虽然这种表现形式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却是这个民族精神存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当人们不再相信萨满舞能够祛除鬼怪时,这个舞蹈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仅仅是在一些大型表演时候才出现,代表赫哲族人精神信仰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

三、赫哲族人非物质文化失落的原因分析

(一)赫哲族人口基数少、传统文化保存力不从心

查阅资料发现,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人口总数不超过5000人,正是因为这个现实状况,使得赫哲族人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的赫哲族人已经开始慢慢的离开了自己世代居住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想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更加的困难。

(二)现代文明的冲击慢慢淡化了赫哲族的民族文化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现代文明程度在不断加大,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也在不断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现代元素的东西,例如,流行音乐、电影、网络等都已经进入到了赫哲族人的生活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使赫哲族人淡忘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惯。

(三)抢救、保护工作不到位

像赫哲族这样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消退是一个不可否是的事实,如何去抢救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的文化工作者虽然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况在发生并不断在加剧,但是却并没有针对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另外,相关部门针对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相应经费也非常少,无法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传承和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对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编载

面对赫哲族传统文化日渐消失的现实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对于赫哲族文化的整理速度,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相关的族人,将一些口头存在的民族文化编载成文件以保存。另外,也要出版相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各级博物馆也应用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下这门濒临灭绝的赫哲族文化,并在收集赫哲族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多做工作。

(二)高校开设赫哲族文化的课程内容,强化年强一代对于该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针对年轻一代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出来的冷淡、兴趣不高的情况,应该在相关的高校开设相应的赫哲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课程,提高年轻人对于该民族文化的主动保护和传承意识。另外,, 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或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 大力培养赫哲 族文化保护、研究专门的人才, 成立 一支素 质较高 的保 护传 承工作专业队伍, 让更多的人走进赫哲族文化。

(三)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应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来加大对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另外,引入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能够切实的体会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提高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2]何俊芳.赫哲族语言丢失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3]黄定天.伊玛堪:赫哲族的英雄史诗[N].光明日报,2001- 06- 13

上一篇:刍议交通运输企业纳税筹划 下一篇:论国有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