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思考

时间:2022-10-01 05:44:06

关于发展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思考

摘要:都市型农业是国内外现代化大城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由于区域化经济的紧密协作,目前大城市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外来供应满足需求,但城市农业的任务非但未减而且更为重要:要生产安全的农副产品以解决城市对“鲜活”食品的需要,要提供丰富多彩的乡土景致解决城市对文化的需要,要增加农田林带净化空气和土壤的功能以解决城市生态的需要。都市农业在“生产、生活、生态”上大有作为,同时需要政府有明确的规划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对“都市型农业”的认识

“都市农业”相对“城郊农业”和“传统农业”而言,是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多功能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工业化、都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农业新特征——具有与都市产业体系紧密相连、与都市消费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特点。人类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安全的食物,还需要适宜的生态和休闲的田园环境。特别是在噪音、污染、缺少植物等“大都市病”难以治愈的情况下,更引起市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宽阔的田野、芳香的泥土、自然的景色、农家的生活。在经济社会发达的大城市,对于都市农业来说,生态功能甚至大于经济功能。

美、法、日等发达国家都把都市农业放在整个都市体系中予以优先考虑,并赋予其显著的都市特征:都市农业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它要充分利用都市科技优势,实行规模化经营和工厂化管理;都市农业是安全绿色的农业,注重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提供给市民高品质的鲜活的健康食物;都市农业又是多功能农业,通过多种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学习的场所,为都市发展提供环保的生态屏障;都市农业更是高效率农业,附加值高、性能多样,能保证经营者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城乡人均收入达到基本平衡。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市农业方兴未艾,就是看到了农业对都市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区完全可以保证都市农产品的供给,但不能提供除食品之外的其它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只有都市农业的发展才可以解决城乡结合区域引起的社会、经济、生态等诸多问题。

二、天津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比较京沪穗等大城市,天津市农业人口多,地域广、产值低、生态任务严峻,为此,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应该围绕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展开,即一要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二要建成全市绿色生物骨架。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是对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建设绿生物骨架是对都市农业布局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两者相互支撑构成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结构。

(一)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

所谓高效安全农业,实质上是一种追求效益与质量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国际上对高效安全农业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从其中部分指标及天津市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差距较大。为此,应该通过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来加快提升都市型农业水平。

1 发展有机农业基地

有机农业是高效农业的主要来源,有机农业以生态型的高品质赢得高收益。天津市青水源种养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安说:“种大田作物最理想亩产就是一吨粮食,最多卖2,000块钱,除去成本净落600块钱就是种田能手。而设施农业再加有机概念,一亩农产品一年销售收入就是3到5万元,要是特殊品种能达到7到10万元。”可见,设施有机农业是农业走出低档次,迈入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像天津市郊县半数以上耕地均属于盐碱缺水的中低产田,改造起来难度很大,发展设施型有机农业就成为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选择。建议放弃部分中低产田的生产,建成蔬菜、葡萄、花卉、冬枣、食用菌等有机农产品设施基地,把部分中低产田开辟成生态农业用地,植树造林,开展林下经济,形成符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举两得。

2 发展生态养殖基地

牧渔业产品是城乡消费的重要食品,是农产品提升附加值的主要产品。天津市的水面和草牧场面积有18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具备宽阔的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条件。2010年天津市牧渔业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60%,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农业。鉴于天津牧渔业基础条件和良好趋势,国家农业部已经将奶牛、水产养殖纳入全国重点支持的农业品种,列入国家“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由于畜牧业的温室效应高,在天津市现有的畜产品生产规模基础上不宜继续扩大。建议借助天津农业研发生产的优势,引导水产品、畜禽养殖向安全生态的方向升级,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来,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出率。建议在北辰、武清已经建立的大型奶牛养殖基地基础上,加强良种研究、提高奶制品行业标准、打造天津安全奶业的优质品牌,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水平。在宝坻、武清、汉沽等具有较大水面的区县,建议建立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基地,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基础上,深度开拓京津市场,提高天津水产品在周边市场知名度。

3 发展休闲农业基地

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市民提供旅游观赏景地和休闲场地,使人们重新回归自然、亲近阳光、绿色和新鲜空气,获得安宁与心灵的净化,是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提高都市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今宝坻、蓟县、西青、北辰相继开辟了农家乐、农作物观赏园、市民农产品基地等休闲旅游项目。但是,比较南方休闲农业,我们还可以在深度上下些功夫。如蓟县、汉沽、武清的水产养殖的面积较大,在生产功能基础上,可以把生物养殖与市民欣赏、养鱼与垂钓、餐饮休闲结合起来,形成现代休闲渔业;蓟县、宝坻农家乐休闲项目,可以把果蔬、花卉、山货的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开辟养生观光果园;还可以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让城里人休闲时住进森林公园等。建议围绕阳光和绿色主题,在生态较好区县,建立一批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等,开辟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前往,让农业与市民生活交融在一起,同时提高都市农业的增加值。

(二)建成全市的绿色生物骨架

天津是特大型工商业城市,空气、河流、土壤污染相对严重。天津的都市农业应当把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为城市设立生态屏障,为工商业发展提供“绿肺”功能。

1 绿色生物骨架的内涵

把城市打造成绿色生物骨架的设想,是我们对英国社会学家霍德华关于“田园城市”理论的一种理解。即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城乡建设上——尊重乡土自然,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状况,坚持保护、循环与再生理念,让自然做功。绿色生物骨架就是通过保护原有土地植被、水域和湿地,保持原自然景观形态,采用生物护路、育林、填补都市死角等绿地化措施,形成全市多个绿化圈、多条生态带,进而形成一个被乡土植被所包围的生态网络,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人们一进入天津范围,就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生态网络享受到绿色的滋养,让天津真正成为一座生态宜居城市。

2 绿色生物骨架的布局

根据天津市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建议把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远郊平原、蓟县山区等4个农业发展区,有计划地设计并建成以都市农业(包括林业)为基础、以“双城”和“十一座卫星城”为依托的生态网络,努力使城市和主要功能区均能处于生物骨架的包围之中,成为在生态系统中间隔分布的功能岛。

一是依托交通林网、国铁两侧林带、高速公路、快速路、公路两侧林带,以及独流减河、蓟运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一、二、三级河道,把交通廊道打造成生态廊道,把天然水道改造成生态廊道;

二是有计划地开发和维护全市的水产养殖、野外公园、苗圃林业、湖泊水库,将全市的各功能区,以湖泊、林带、生态环农业基地等形式分隔开来,起到净化空气,打造生态屏障的作用;

三是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倡导企业、单位、居民家庭充分利用各种空间,栽树养花,让花草树木占领每一处都市死角,形成天然氧吧。

3 绿色生物骨架形成途径

首先,可以利用天津市较好的水产养殖的丰富资源,以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型设施渔业开发、水体和养殖环境的修复等为途径,探索海洋生物资源、滩涂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浅海及滩涂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途径,实现海洋与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环城农业应在果蔬等优势产业方面,增加和完善都市农业开发区,减少都市化扩大对农业用地的冲击,保证农业的土地数量。可借鉴西青区的“适当集中,关联互动”的发展思路,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区(核心区)、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和加工物流产业区一并规划、统筹建设,打造具多功能的都市型高效农业。

第三,保持全市农用地面积不缩水,保证林业和水面面积不断扩大,远郊地区应推进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品质的蔬菜、花卉、园艺、种子种苗、林果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建设优势种业基地,保持我市在黄瓜、种猪、杂交粳稻等优质种业的全国领先水平。宝坻的水稻、三辣,武清的小麦、棉花,宁河的水产品、蓟县的山货、农家游,都应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农业用地供给,增加碳汇吸收量。

第四,进一步重视天津市南北生态地区的保护与利用。认真编制和实施好七里海、大黄堡、于桥水库、团泊湖、大港水库等重点生态地区规划,在保护中慎重进行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保护北部山地资源,加强林木抚育和采石采砂废弃矿面的植被恢复;改善郊区县的河流、水库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统筹盐田开发与滨海新区生态体系保护,做好滨海新区盐田湿地利用和保护工作。

三、提升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导,重新认识都市农业

不管都市农业如何发达,如果仅从经济角度,其地位还是无法与工业或者服务业相比。但如果从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考虑,农业功能则是其他产业无法相比,发达国家农业实践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只有当各级领导的现代农业理念内化为都市农业价值观时,都市农业才能得以快速发展。因此,解决都市农业问题,首先要树立都市现代农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提高对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性和农业外部性的认识,从而把都市农业摆上城市的优势产业地位。

(二)站在全市协调发展高度,编制都市型农业规划

要切实加强政府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议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规划、土地、科技、旅游、园林、环保等方面专家,共同编制出一部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融为一体,城乡间功能互补、文化共享、利益互惠的可操作性的“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要有项目作为支撑,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效农业产业园、珍稀花木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生态养殖基地、休闲农庄、农耕文化村、食用菌产业园、中药养生休闲园、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等。这部规划,要在“天津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规划”和“天津市‘十二五’农业规划”中有所体现。

(三)认真总结国外经验,加快提升都市农业指标值

一些专家认为,荷兰、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没有统一模式,也没有统一标准,但发达国家有4个都市农业指标值值得借鉴:(1)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80%以上;(2)农产品商品率都在95%以上;(3)农业投入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4)农业劳动力收入占都市人均收入都在0.7:1以上。我们应从多方面努力,加快提升都市农业的这些主要指标值。

(四)增加激励政策,营造都市型农业发展环境

政府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市财政聚焦各类强农惠农的专项资金,杜绝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信息网服务等。要对介入都市农业项目的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给与一定支持。

(五)建立都市型农业运行的保障机制

科技研发是都市农业的源动力。要建立并完善市区两级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孵化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使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后劲。信息是都市农业与外界联接互动的媒介。要建立并完善市区两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提供有效快捷的技术、政策、市场信息及电子订购、配送、结算等网上服务,解决好买难和卖难问题。农产品质量保障是我市农产品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相对接的保证。要建立并完善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生产基地、配送中心的检测设施,形成配套的检测网络,提高农产品行业性和社会性检测水平。

上一篇:加快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 下一篇:俄罗斯人的“神奇”医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