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提出”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1 03:17:57

关于“问题提出”的几点思考

“问题提出”是对“问题解决”的 反思与发展,它强调问题产生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自然成为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景以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存在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由上述表达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是当主体确立了目标,但又不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对新事物的困惑。无疑,这种状态经常存在于生活当中,只是我们较少表达出来,即“提出问题”而已。

所谓数学问题,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目标等信息组成。数学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即数学自身的问题(即纯数学问题)和数学应用于其他科学或人类的其他活动所产生的问题(即数学应用问题),它们一般是非形式化的问题。

所谓问题提出是指对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从问题的情景性和问题意识的角度看,提出问题可以理解为个体面对情境,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下,通过个体知识库对未知项提取信息。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包含创新意识在内的数学活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应有之意。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产生困惑,即学生可能提出问题的过程。新的认知结构是随着学习层次的进展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新旧知识作用的过程中,充满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认知结构变化的不同阶段,学生相应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数学问题。

(1)知识学习阶段也是收集信息的阶段,往往对知识本身及其产生的过程感兴趣,因而常常产生例如“是什么”、“怎么得来的”的困惑,比如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是怎么得来的”等。

(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也是组织信息、并加以应用的阶段,往往对知识的应用感兴趣,希望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此时产生的问题常常是“怎样去做”、“怎么应用”或“还需要什么条件”等形式的。比如学习完勾股定理以后,给出以下题目进行探究。

如图,有一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半径等于3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的路程是多少?

学生此时会提出下列问题,“题目中有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用勾股定理去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何把这一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实验把圆柱面转为矩形来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学习的阶段也是拓展信息的阶段,往往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此时产生的问题常常具有反思性、创造性,是臆想类或推测性的,因而常常是“如果……那么……”之类的问题。

在解决了上题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将已知条件一般化可产生下面的问题,“如果题目条件中的高等于12cm,底面半径等于3cm”改为更一般的“高等于h cm,底面半径等于r cm又会怎样呢?”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地把这一问题拓展到“棱柱”、“圆锥”、“圆台”的情况,从而达到一题多变,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这种提出新问题的途径还可以是就问题解决过程本身提出问题,改变题目的条件属性或结论属性提出问题等等,这里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在现实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活动无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沉闷的气氛。但现在有些教师面临“形式化”的危机,“为解决而解决”。笔者以为,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应服务于总的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解决”与“提出问题”理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思路的基本理念,作为我们设计具体教学环节的一种基本模式,而不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刻意追求的模式或目标。教学应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追求“常教常新”的自由境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物理课堂教学策略之我见 下一篇:谈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