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面对市场的发展之路

时间:2022-10-01 12:53:08

“新昌调腔”面对市场的发展之路

近年,党与国家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对古老戏曲注予相当关切,为古老戏曲的发展设定诸多良好条件。然而古老戏曲本身如何去求得发展呢?基于戏曲的发展依靠文化市场依托这一思路,作一番研讨,或许能有所裨益。换句话说:“任何戏曲的发展必须依托于文化市场”即“以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戏曲的发展”。再换句话说:“戏曲失去文化市场的依托,则只有绝路一条。”这是受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谁也改变不了。

以最古老戏曲声腔之一的“新昌调腔”为例,其为元明时期四大声腔“余姚腔的唯一遗韵”,在历史上曾有数度兴衰。他盛行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这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明末文学家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中都有记载。至民国末年趋向衰落。建国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给新昌调腔带来希望,呈现复兴契机,盛况一直延续到1990年前后,长达30余年之久。接着新昌调腔开始逐步陷入困境,原因在戏曲市场走势的下滑,以及电视的普及,新艺种的竞争,调腔本身存在的问题,出现有戏无处演,演出收入大幅度减少,演出装备的日益破旧等,危象丛生,无疑正在衰落之中。这种景象无疑是市场的变化,而戏曲团体一时难以适应而造成的。据1988年调查,戏曲团体的演出市场虽因受到“”的干扰而损害,但总的来说还是融洽的。因为当时戏曲市场是纵向型市场,在广大文化市场中活动着的文艺活动最主要是戏曲与电影,其余活动虽呈“百花齐放”,但大多是季节性的。因此竞争不激烈,各个戏曲团体均可各得其所,优哉游哉,所以称之为“纵向型市场”。各地观众视戏曲团体为稀客,各地的演出场所争着邀请戏曲团体。而演出场所以新昌县一地统计就有849处。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开放,文化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戏曲一统天下的纵向型市场转变成横向型市场,戏曲团体必须转变自身的机制。从坐等机制转向主动出击机制;从只讲继承的保守机制转向在继承基础上加快创新发展的机制;把单纯拿来主义的机制转向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机制。这里可探讨的议题是很多的,非一个人的微薄之力所能思虑周全,只能寄期望于戏曲界的同仁、老师、专家。

“主动出击的机制”即发扬自身的优势,把自己推荐给文化市场,使之得到顾客(观众)的欢迎,从而扩大自身在市场所占的份额,既然失去了一统天下,扩大市场的份额总是可以的。以新昌调腔为例,他有什么优势呢?有哪些劣势呢?以本人的浅见,调腔的优势在于他的传统特色、地方特色、民俗特色。传统特色,存在于他那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单就传统剧目而言,有蜕化于宋杂剧的全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仁集”、“义集”、“礼集”、“智集”、“信集”;有南戏的“荆、刘、拜、杀、琶”等名作,还有众多元杂剧,明清传奇的遗存剧目;更有现代作品一百余部。更可贵的是,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戏曲发展史上的孤本。如果从戏曲音乐上说,今存有曲牌三百六十余只,套曲三十二套。此处还有表演上的遗产等等,一时难以尽言。问题是如何发扬其特色优势,这是一个需要努力研究,并从实践中取得成果的问题。

“创新发展的机制”是古老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古老戏曲能够保存至今,也是从不断创新发展中走过来的。被人喻为“戏曲活化石”的新昌调腔,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走到南戏,及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再从“余姚腔”走到“新昌调腔”,历史事实告诉人们,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新昌调腔”,以此类推,没有“创新发展”就不可能有未来的“新昌调腔”。创新发展,人人都会说,至于如何创新发展,做起来就很不容易。第一,要不脱离传统特色;第二要突破传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显示自身特色。因为没有特色的文化是不可能拥有广阔市场的,只能步人后尘,亦步亦趋,实在是太可怜了。创新发展要从实践中去做,而不是等待观望,持之以恒,最终必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幸而许多古老戏曲有着各自地方特色,民俗特色,这些可以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基地。以新昌调腔而言,至目前为止尚拥有一定的演出基地与戏迷观众群,他们分布于宁、绍、台地区,据2005年调查,观众群的共识,以为调腔历史悠久,剧目中多含“忠、孝、节、义”的内容,并有鞭挞“邪、恶、猥、淫”的关目,演来正气凛然,他们不仅有自然群体,更有中坚组织,调腔坐唱班,分布面极广,在四明地区称“斋堂班”,在宁波、台州地区称“素衣坐唱班”或“道士班”,在绍兴地区大多称“坐唱班”,仅新昌一地就有一百二十余个班社,几乎遍及每个乡镇,总人数超过一千余人;他们不仅有组织,还有一些规定,又以新昌一地的统计:如春节前后有一个月旺期,一个剧团至少可以演到六十至八十场,又如物资交流,在全县有十四次固定活动,按俗规至少每次活动演五场,一个剧团至少可演出五十至六十场,两者相加可演到一百一十场至一百四十场。如果能打人会议演出、节日演出、企业文化、学校文化、旅游文化或流动至外地,则将会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古老戏曲剧团能利用这些机会,固守住这些基地,不断推出自身的精品剧目,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政府的扶持,相信“春天”将至,到时古老戏曲将会发芽、成长、开花结出新的果实。

上一篇:女性的缺席和失语 下一篇:浅谈舞台音响的调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