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内涵与方略

时间:2022-10-01 12:51:26

对大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内涵与方略

摘要:“终身体育”是人生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为实现终生“健康第一”目标而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探讨和发掘高校体育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内涵,制定其有效方略,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内涵;方略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8-01-01

一、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内涵

1·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为大学生打下“终身健康”的思想基础

高校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教育就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实现从追求体育的形式向追求体育的实质性跨越。1999年10月教育部在无锡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曾强调“坚持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尽快实现人人享受体育、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确立这一指导思想,就要改革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体育知识、选择运动项目,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把“育体”和“体育”结合起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提高体育综合素质,注重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未来普通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增进学生的生理和身心健康。体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的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从事运动的能力;对体育文化知识的认识,参与运动的欲望和要求;进行体育锻炼、娱乐、欣赏的习惯等,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这些素质,无疑终生受益。体育综合素质的积累是在体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别是大学体育实践中的积累尤为重要。要抓住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段,不失时机地给以他们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损伤及预防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养生保健知识的传授;注重大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技能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接受体育知识的能力、组织体育比赛能力、欣赏体育表演及参与体育比赛的能力,总之,要切实重视对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体育教学面向未来,让大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适应,应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的趋势。体育选项课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应该与所学专业及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协调。在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中,将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工作性质、特点相结合,应是对未来高校体育教育赋予的新内涵。高等教育是人生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及体育活动方式,强身健体、善度余暇等,都应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思维模式和生活惯性。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为此,普通高校未来的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健身知识与锻炼方法,让大学生掌握与职业特点紧密相连的运动技能;提高与职业所需的生理、心理素质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教育面向未来,让大学生终身受益,则是体育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4·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大学生走进“快乐体育”的世界

“终身体育”不仅是体育教师的共识,也应是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的共识。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走活全局一盘棋,围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从各个环节上统筹思考、设计和安排体育教学工作。要根据体育选项课的需要,设计和完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从中得到愉快的体验。要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从多样化、全面性的教学目标出发,合理扬弃部分竞技性体育内容,使大学生通过快乐体育体现自身价值。更新体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体需求,由过去“育体、健身”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向拓展,使每个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培养提高其创造力,独立解决学习、生活、交际与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高校体育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基本方略

1·两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长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式体育教学以其教师、教材、教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公式化、刻板化、军训化;压抑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等弊端。同时也有着遵循体育的知识规律和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优长。而快乐体育是从终身体育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以兴趣为先导,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和身体锻炼的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它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验运动的愉悦感,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欢愉的教学环境中增长体育知识技能,增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特长和塑造个性。

2·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课堂体育教

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一定要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完成从竞技体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传统体育向快乐体育的转变。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将体育教学向课外延伸,促进大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一体化。要根据现有条件,抓好各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开展定向特色课的训练,采取多种体育锻炼形式,丰富学生的业余体育生活。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并为其提供方便的锻炼条件和有效保障。

3·团体体育运动与个人体育兴趣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中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要做到二者兼顾,就应当把团体体育项目与个人体育兴趣相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引导其参加不同的团体项目,通过默契的配合与激烈的角逐,使大学生一方面找准自己的位置,展现个性;另一方面感知和领悟集体荣誉感和相互的亲和力,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学生鲜明的个性融入于团体荣誉之中。

4·把强身健体与娱乐休闲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要树立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素质教育的观念,既要发挥体育的健身和教育功能,又要发挥其娱乐、休闲、康复、社交、磨难等功能。要结合双休日制度和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体育锻炼,丰富大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铸就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和缓解学习的紧张心理,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理素质。

5·传统体育运动与时尚体育锻炼相结合

在传统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更新奇、更具有刺激性的时尚运动项目也倍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如健美、网球、攀岩、探险、滑板、山地车、体育舞蹈等,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对此,应引起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门的关注,在具有运动条件的学校,有选择地将有关时尚体育项目纳入教学规划。

6·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活动相结合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等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应鼓励其参加周边社区以及社会体育团体组织的竞赛、健身、娱乐、休闲等体育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体育的意识,完成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思想观念上的接轨。要创造条件,加强高校体育社会体育的融合与交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终生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樊勇.用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第一的理念构建成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上一篇:钢结构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对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