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成因的探讨

时间:2022-10-01 12:35:14

关于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成因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7-000-01

摘 要 地方财政通常具有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制度性和债务性风险,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的安全。这些风险的形成从制度上分析主要是由组织体系、税收体系、投资项目等因素造成的。本文在分析地方财政风险和制度性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该风险的对策,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地方财政风险 制度性成因 对策

一、地方财政的风险类型

地方财政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风险:一是,财政收入风险,主要表现是财政收入的不足。财政收入的衡量标准是其占GDP的比重,从相关数据分析看,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现象已相当严重,有的甚至难以维持相关单位的正常运转。地方财政收入的不足不仅使地方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上的努力受限,导致投资能力不足,甚至给当地安定埋下隐患。二是,财政支出风险,主要表现是财政支出能力有限。调查数据反映,近年来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偏低,支出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一些地方财政甚至连基本性支出都无法保障。三是,财政的制度性风险。制度本来是对地方财政进行约束的,而一些地方财政却钻制度的空子,通过大量增加不规范收费来充实地方财政,不仅扰乱了财政秩序,也为当地的安定埋下安全隐患。四是,财政的债务风险。一些地方财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或者寅吃卯粮,或者通过担保、发行国债等方式高筑债台,债务规模庞大,财政安全堪忧。[1]

二、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成因

(一)地方财政组织层级多,管理范围大导致负担重、效率低

地方财政组织体系存在层级较多、管理范围较大的特点,我国四级政府分布体系,通过行政层级来决定财政层级的制度体系造成了财政层级较多,机构庞大,人员庞大,而且各个层级之间的权限和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复杂。在这种组织体系下,不仅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造成地方财政负担大、行政效率低下。

(二)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我国地方税收体系并不完善,转移支付等也不完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国税的收入上交中央财政,地税收入归地方财政支配,虽然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循环,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地税收入的规模小、不稳定的特定,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不稳定。

(三)地方政府的盲目、大规模、低质量举债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满足基本的公共支出,大规模的借债。无论是融资还是投资只关注数量不关注质量,融资、投资存在盲目性、短期性,同时在投资、融资过程中审批不严、项目失败现象频发。不仅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带来一定的财政风险,不利于当地财政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四)投资项目实施被动,牵扯部门多而杂

投资项目涉及审批、立项、实施、完工、验收等众多环节,每一环节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各部门通常存在权力、责任不对等、不统一的问题,再加上社会上环境较差,偿债意识淡薄,甚至伪造报表冒领贷款资金。而与此同时,监管制度不够完善,资金在运行过程中信息资源分散,审计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导致项目监管不力,质量低下,长此以往形成大量的呆账坏账,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应对地方财政风险制度性成因的对策

(一)局部改革现行税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目前这种分税制对于地方财政的发展极为不利,可以尝试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进行协商,调整各类税收的归属权和分配权。这样不仅充实了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推动地方企业的发展。[3]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要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树立“大企业、小政府”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已逐步完善,政府应放手,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角色由原来的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主要职能是规范和完善市场,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发挥主体作用,其余的都交给市场,属于市场的让市场来管。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是政府要简政放权,尽量的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权限,对一些项目尽量减少干预。政府由行政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才是政府职能的最终体现。

(三)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降低地方财政负担

国企高福利、财务成本高的体制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甚至给地方财政带来大规模的负债。只有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促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才能充分激发国企的活力,从根本解决国企高成本、低效率运营的现状,降低地方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 邹欢欢.我国地方财政存在问题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56).

[2] 李研.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成因[J].财政研究,2014(25).

[3] 吴俊培.地方财政外资风险成因探析及控制研究[J].财政监督,2013(32).

上一篇:企业管理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新时期加强基层小队班组长培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