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方的梦

时间:2022-09-30 11:47:16

教育是一项传承人类文明、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天纬地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承载着复杂的社会功能。教育又是一项慢的事业,不像春雨中播一颗种子,秋日里就有了收成;今年栽一棵小树,十年便浓了绿荫。检验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否成功,得等他步入社会,其周期之长,或许十年,或许三十年,甚至终其一生。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眼光,有智慧,有胆识,立足今天的教育,去追逐百年的梦想。

曾几何时,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浮躁了,掺进了许多功利的色彩。校长像走马灯似的更换,升学率的指挥棒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各种“中心”工作分散了教育的精力和资源……教育人开始急功近利,一些有悖教育原理、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应需而生。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长远目标没人关注了,教育少了内涵,缺了质感,忘了远方。

从事小学教育30多年,我始终认为,在小学,学多少知识、得多少分不是很重要,身体的锻炼,品德的修炼,良好的学习、思考等行为习惯的锤炼比它们更重要!小学站在基础教育的基点上,应该重基础、重个性、重发展,立足小学六年,放眼未来一生。

不以分数论“短”“长”

从小学到高中,大家看重的一大荣誉是“三好”学生,即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经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之不存,德智何以附焉?如果把德智体比作一部行驶的汽车,那么,身体是车身,品德是方向,智慧是动力。无车无动力无从行车,但得方向正确,动力才有意义,如果方向错了,动力会让车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如陶行知所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实际工作中,教育是不是做到了“三育”并重呢?显然不尽人意。人们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教育成了智育,智育成了分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阶段,都靠一份卷子、一次考试来完成,直到高考“一考定终身”。某次学生考得好,表彰时老师或校长总是坐前排,上奖台,甚是荣光。某次学生考得不尽人意,总结会上老师或校长往往坐后排,慕奖台,如坐针毡。当前的教育就这样以分数论英雄――以学生考分排名先后去评价学生的好坏,进而评价教师的优劣,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样的评价公正吗?爱迪生小时候学习成绩差得被老师认为“弱智”,并让母亲把他领回家去,可他最终成了一位大发明家。牛顿小时候除了数学以外其他几门功课都不好,但这并没妨碍他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曾经有学生问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你们读书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前几名?”杨振宁答:“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几十人中,读书时成绩排在头几名的一个也没有,排在倒数几名的倒有好几个。”丁肇中曾这么评价他的小学教育:“可以说,我小学的教育,多半都是母亲教授的。虽然母亲教给我知识,可是从不要求我去考100分,因为她明白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不能不给我们极大的启示。比如: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我们不一定先让他知晓“1+1=2”,而应该教给他习惯;对于一个成天提问、异想天开的孩子,我们不一定先判他的答卷,而应该让他的问题生长;对于一个笔下苍白,手上生花的孩子,我们应该忽略他的分数,为他的操作和制作颁奖。在依然需要应对统考的当今,我就一直向老师承诺并践行诺言:如果你们班有分数低下但个性特长鲜明的学生,哪怕他统考成绩为零,学校也认他及格甚至优秀。这个性突出不一定要钢琴过几级,书画获大奖,就算只是泥巴玩得花样翻新,口哨吹得千回百转,我也记他优良。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我们不能像制造产品一样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各有灵性的学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睿智的教育,面对莘莘学子,我们必须具慧眼,识英才。

让每一朵花儿尽情绽放

因为环境、兴趣、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对事物各有不同的认知与感受,同样的学习也各有不同的效果。可目前的教育状况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地区,学习目标一致,评价标准相同,这种一刀切的学习和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一些特殊儿童的成长。深谷兰花艳,冰山开雪莲――因为喜好不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因为环境不同;“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因为追求不同。物尤如此,人何以堪?因此,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学习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标准要多元化,交流展示要个性化。我们不能只带着一部分人向前奔跑,而应热切地关注学困生、情困生、慢热生和特殊儿童。对于他们,也许我们需要多一个微笑的眼神,多一个鼓励的手势,多一句期待的话语,多一个精巧的提示,甚至什么也不要,只是耐心地以一种静静的等待来迎接他们的豁然开朗。春天怒放的百花固然可爱,但我们同样赞赏夏荷的绚丽,感怀秋菊的冷艳,歌咏寒梅的烂漫。不管它开在哪一个季节,不管它开在哪一片领域,关键是――让每一朵花儿绽放。近年来,我校以“六年引领一生”为办学思想,将“阳光”“自主”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元素,以“养成教育”和“扬长教育”为抓手。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奠基,在“扬长教育”中绽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在我们星光灿烂的表彰栏里,有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合作之星、关爱之星、故事大王、剪纸大王、写字能手、跳绳能手等等,我们力求让每个孩子发热、发光,让光环照亮他成长的道路。

千校千般俏模样

我校地处县城,师资的学科结构亦不能满足学校需求,体艺学科教师严重短缺。农村更甚,不但学科结构不齐,教师年龄、性别结构也很不合理。因此,学校应该因校制宜,整合资源,寻求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方向,让校校有亮点,校校有特色,千校千般俏模样。如在男教师为主的偏远山区,开辟劳动实验基地;在教师有一技之长的村小或教学点,以教师特长带动学生特长。就算在环境相似的城市学校,也要广开智慧,创建特色,打破千人一面,千校一辙的局面。重庆的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做得风生水起;山东莱芜实小的生态教育让生命如花儿般美丽;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为课堂注入了无限活力;郭思乐的生本教育让学校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样内涵丰满、个性飞扬、百花竞俏、各领的教育盛会,不正是我们期待的么?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教育人必须仰望天空,去倾听远方的呼唤,追寻远方的梦想!倘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成天考虑的是如何对付升学考试,如何附和社会潮流,如何制造所谓业绩,天长日久,只能使我们这个民族失去那片本应属于我们的深邃而高远的蓝天。

上一篇:尊重,乃是一种成全 下一篇:一波三折除“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