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30 09:55:51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实施本研究护理方法,对照组则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如心理护理等,并遵医嘱实施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计发生不良反应的心理接受情况并统计其服药依从性。 结果 观察组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坦然面对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规律服药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患者治疗的不适感并提高了依从性。

[关键词]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119-02

艾滋病是一种因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系统受损的疾病,目前仍无根治措施,但通过抗病毒治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长期的抗病毒治疗会引起患者许多不良反应,如常见的消化道症状、神经肌肉系统不良反应,以及较严重的肝肾功能受损、骨髓抑制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将对实施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的依从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对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实施规律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36~65岁,平均(45.3±4.1)岁,病程3~21年,平均(8.3±1.1)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初中以上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3~64岁,平均(46.7±4.0)岁,病程3~19年,平均(8.2±1.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初中以上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时均签署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针对不良反应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如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并遵医嘱实施对症支持治疗等;观察组实施本研究的护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1.2.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护理 针对恶心、呕吐、胃肠胀气以及腹泻等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其发生早且持续时间长,一般在患者服药后1周左右即表现明显,且少数患者将在整个服药过程中均会存在,护理人员首先要告知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可能出现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好转,提高患者心理准备能力,并告知患者按时定期服药的重要性,切忌因为消化道不适而耽误治疗,存在腹泻、腹痛的患者可以建议其在饭后服用,轻度腹泻者鼓励其进食流质饮食,如米汤等,忌食高脂、高蛋白食物,以免加重腹泻,呕吐、腹泻严重者,建议来院治疗,除口服给药外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等措施,纠正脱水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严重呕吐者停用药物,更改治疗方案[1]。一旦出现严重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可嘱患者卧床休息,调整清淡饮食等,必要时通过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及促进胃肠蠕动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1.2.2 神经肌肉系统不良反应的护理 一般患者在服药后1~2周可能出现全身无力、头昏、头痛等表现,此时患者生化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并未出现显著异常,且体温无明显升高,护理上对于反应较轻的患者可以嘱咐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严重者要尽量卧床休息,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床上饮水、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保证水分和食物摄入,嘱其每天饮水1000~1500 mL,可增加胃的排空速度及药物的溶解量,利于药物的吸收及排泄;给予易消化,清淡、高能量食物,避免咖啡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头痛时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症状[2]。在有陪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床边活动,以提高和维持四肢肌肉的张力。

1.2.3 皮肤不良反应的护理 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有部分患者将出现轻、中度斑丘疹,多位于颜面和躯干部,伴有瘙痒,大多表现为自限性,不能消退的根据医嘱应用激素抑制高敏反应或服用抗组胺药物减轻症状[3]。还可以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选用中性洗涤剂,避免碱性溶剂,避免用毛巾过度擦洗皮肤,避免强光刺激,外出应遮光,以免加重皮疹,大批脱屑时,嘱患者不要挠抓,必要时睡前戴薄棉手套[4]。

1.2.4 肝功能受损及骨髓抑制的护理 患者一般在用药后3个月容易出现肝功能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食欲减退,伴有厌油,甚至黄疸等,其中初期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此时应及时进行医学干预,注意多休息,避免熬夜、烟酒、以及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上以少量多餐为宜,并医嘱使用保肝、护肝药物治疗。有部分患者在使用抗病毒治疗期间会发生骨髓抑制,因为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加上骨髓功能的抑制,更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所以护理上一定要嘱咐患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以及空气流通受限的密闭场合,做好个人卫生,定期检测血常规等,一旦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等的严重降低应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进行干预或补充血小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受凉,且搞好饮食卫生,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加强营养支持。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预计发生不良反应的心理接受情况并统计其服药依从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两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规律服药的比例为8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9%(χ2=8.838,P = 0.003)。见表2。

3 讨论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又称联合抗病毒治疗,需要三种以上药物同时服用,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要告知其抗病毒治疗一旦开始即必须终生服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因不良反应自行停、换药或随意增减剂量均会引起患者提前耐药、毒副作用加重及中断治疗等问题,导致治疗失败[5-6]。所以护理上要反复向患者讲清楚每种药物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技巧,消除其恐惧心理,积极应对,强调应达到> 95%以上的治疗依从性并须终生服药方能保证治疗的成功[7]。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一般健康情况和经济状况,为其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使用口头宣教结合图文、动作及现场试教等方法为患者介绍艾滋病实施抗病毒治疗的方法、有效性,以及发生不良反应时的应对措施,提高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抗病毒治疗后1个月内每周、以后每2周进行电话随访、用药指导,为期半年,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注意营养、充分休息、降低传播危害等[8]。本研究针对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等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坦然面对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规律服药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所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患者治疗的不适感并提高了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林光惠,陈小英.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8,23(11):30-32.

[2] 覃柳,蓝珂,张勇.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抗病毒治疗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 护理研究,2010,24(8):2111-2112.

[3] 屈文妍,李春梅,闰会文.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78-1080.

[4] 周明琴,朱爱芬.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所致药疹的护理[J]. 护理杂志,2011,28(1B):60-61.

[5] 刘志芬. 护理关怀应用于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药依从性的临床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12,9(5):956-957.

[6] 左玲燕,李太生,谢静. 教育指导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观察[J]. 现代护理,2007,13(20):1940-1941.

[7] 徐六妹,杨桂林,王辉. 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非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干预对策[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 24(4):292-294.

[8] 范春红,王慧群,柏春琴. 综合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6):4401-4402.

(收稿日期:2012-12-21 本文编辑:袁 成)

上一篇: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效果评价 下一篇:95例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