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战“努力无用论”

时间:2022-09-30 09:52:58

提升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行为的支配性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没有动机或动机不足,常常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活动不能持久进行下去。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如同汽车没有加油,在学习的旅途上是跑不远的。正因如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成为教师转化厌学生最重要的一个入射点。

14岁的阿海高大帅气,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忧郁王子”。篮球场上,他是充满活力的阳光男孩;班级里面,他是随和可亲的人气王。就是这样一个父母疼爱、同学喜欢的男生,却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发呆。阿海对死党说了句谁也想不到的话:我很自卑。

自卑感,常常来自多次失败的经历。事实证明,阿海的确有可能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大感烦闷,他自有一套“努力无用论”:努力再多还是会考超纲题,努力无用;物理再努力,老师还是按数学成绩评价我,努力无用;如果和好朋友继续待在一起的代价是努力取得进步,那就放弃朋友好了……阿海的母亲十分着急,眼看着儿子在学校没人治得了,打算干脆转学换个环境。

了解背景,初步诊断

在咨询室里见到的阿海,乍一看的确是人们所说的“阳光男孩”。但彬彬有礼的言行举止,无法掩盖他眼神中流露出的对学习生活的厌倦。我隐隐感到,阿海对“学习”二字误会已久,消除这种误会需要找到根源所在。

母亲对于阿海的学习,从小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阿海在小学也能保持着班级中上等的水平。没想到中学里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阿海在英语上栽了大跟头。分数的不理想已经让他很失落,而在试卷讲评时,阿海发现了许多超纲词汇,这让他愤愤不平。听着他的辩解,一气之下的母亲,冲口而出“你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自此之后,阿海对学习似乎失去了兴趣,他更愿意跟同学聊天,到操场上打篮球。

刚上八年级时,阿海遇到了自己的重要转机:物理课。阿海认为学物理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自己要争取从一开始就不掉队。日子一天天过去,阿海的物理保持得不错,他又有了学习的动力。然而,好景不长。某天早晨,物理老师叫了几个学生去办公室订正作业,其中就有阿海。阿海很快发现,其他几个同学都是考试没有及格的人,而老师又无意中谈到阿海数学底子薄,需要加强补差。这无心的话让阿海心如刀剜,“原来老师一直把我当差生啊。”从此,阿海也放弃了学物理。

就这样,阿海对学习更没信心了。上课睡觉发呆,不是和同学讲话扰乱课堂纪律,就是在与老师沟通时顶撞冲突。每天放学前,其他同学在认真地确认家庭作业,阿海总是头也不回地第一个拿起书包走出教室,也不记家庭作业。

在咨询室里,我询问他同意前来咨询的原因。他说,我就是厌学,在学校可以和同学聊天、打篮球,就是不喜欢上课,作业也不会完成。平时挺郁闷的,还有些自卑,整天没劲儿,高兴不起来,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

于是我尝试让阿海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这有助于缓解压力。阿海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这些技巧,坐在座位上进入了放松的状态。

我趁机问他:“感觉怎么样?”他坦言:“我喜欢这种舒适的感觉。”我继续问:“如果现在是最舒适的阿海,他的身上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阿海想了想,在纸上写下三行字:1.有一份工作,有钱,过快乐的生活;2.希望受万人瞩目,或者令别人羡慕;3.希望永远成功,不经历失败,就可以得到很多。

总之一句话,不想付出,不想失败,但收获还是希望越多越好。不努力就想取得成绩,这和他的“努力无用论”一致,是需要调整的不良认知。他比同样成绩的其他同学更不开心,因为他还在梦想着忽然取得好成绩。他分析自己成绩下降的过程,认为初中不同于小学,知识不努力就学不到,同时处在青春期的他又很容易上课分心。

形成“母子同盟”

为了帮助阿海重新认识母亲对自己的评价,我们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了一次阿海印象中的母子对话:

母亲:你没事要多看看书!

阿海:知道了。

母亲:那你还盯着电视看!

阿海:让我看一会儿。

母亲:你不要老是看电视、跑出去玩,最起码你也要考个普通高中吧!没有学历,你到哪里去找一份工作!

阿海:知道了。(继续看着电视,而母亲坐在近旁不再说话)

阿海认为,母亲的话表达了她这样的想法:儿子太不争气,也许根本不是学习的料。母亲最后不再说话,阿海认为是母亲对儿子的冷淡感到失望所致。我问阿海:“妈妈是那样想的吗?”他说:“也许是的。”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

要打消这个疑虑,将母亲争取到与儿子共同克服困难的同一阵营里,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这对阿海来说有些难以开口,但还是建议他亲口将自己的疑虑表述给母亲。

一周后,阿海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他在一个恰当的时候鼓足勇气问母亲:“您觉得我不是学习的料吗?”母亲认真地回答:“你其实就是不努力,要是好好学,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好。”不久后我得知,阿海的家人不再要求他转学了。

努力会有用的

为了帮助阿海形成“成功需要努力,努力有用”的认知,培养其成就动机,我提供了针对自我意识的辅导策略。针对“不付出就能成功”、“努力无用论”等不良认知进行认知调适;针对动力障碍,帮助阿海回忆过去的成功事件和努力的联系,以及当时的情绪体验。

在探讨的过程中,阿海认识到,尽管其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表面上不需要他的努力,但实际上却与其父母的努力分不开。阿海的认知中有很多“努力无用”的经历,但是我请他回忆一些努力成功的事件,比如多次练习后投球命中率提高,五年级时花了一个月攒钱买了一辆赛车等。在回忆中,阿海明确了美梦是不切实际的,努力是有用的,而且努力得来的收获比不努力就拥有的事物能带来更大的欣喜与满足。

在随后的探讨中,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讨教,向父母求助,描述心中不安,都成为促使他积极行动的力量。

我们商定从取得最小的进步开始――梳理过去的试卷中因为马虎而出错的题目,尽可能收复失地。我劝慰他说:“反正不会比现在更糟了,不如尝试改变一下生活,说不定能够成功呢?”“如果我真的尽心尽力了,就算考砸了也没人会怪我的。我的压力也会小得多。”阿海真诚地说。

阿海做出决定:继续留在初二读一年,基础巩固扎实了,再去面对中考。一年之后,接触过他的老师都欣慰地发现了他的变化:打招呼时,一样的彬彬有礼,不一样的是,他的眼里有了含着自信的笑意。

(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二中 向 翔)

上一篇:基于虚拟小区的未来无线组网技术* 下一篇:一次“拔苗”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