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如何构建和谐审计关系

时间:2022-09-30 07:53:58

简论如何构建和谐审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上各种关系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各种和谐关系入手。和谐的关系就是指各种关系之间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状态。和谐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和谐,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和谐。在审计监督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构成的审计关系。审计机关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注重自身的和谐机关建设,也要重视与外部各种关系的和谐,从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做起。和谐审计关系,就是指在审计与被审计这种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状态。构建和谐审计关系意义重大,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审计监督得到被审计单位理解和认同的基础,是审计处理决定、建议得到及时落实和采纳的保证。因此,如何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应当成为今后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国家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关系

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其实质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关系。从工作关系看,国家审计与被审计对象是法定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但从组织关系看,我国的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都隶属本级政府领导,彼此之间又构成了行政组织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审计机关既要与被审计单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纪律,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决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同时,又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寓服务于监督之中,通过审计堵塞漏洞,完善管理,健全体制与机制,与被审计单位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发挥作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和谐的审计关系作保证,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相互“较劲”,审计工作就难以顺利地进行,审计监督的作用也就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审计机关既要敢于严格执法,还要摆正位置,讲求策略,主动为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创造条件。需要强调的是,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揭矛盾,没有什么和谐可谈。另一种倾向就是用庸俗的关系学理解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意义,放弃原则、回避矛盾,为了“和谐”而“和谐”。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目前影响和谐审计关系的主要因素和原因分析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关系总体上是比较和谐、融洽的,审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大多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多少还能够听见一些不和谐之音,多少还能够感觉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容易造成审计关系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有:

从审计主体看,个别审计人员把审计工作当作“办案”,审计中不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到基层单位进行审计,居高临下,吆五喝六;有的审计人员就某个问题反复多次取证、补证;有的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简单化、机械化;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罗列问题多,正面评价少;有的审计机关不同部门在一年内对一个单位进行多次审计;有的审计机关对重大问题的披露,缺乏与被审计单位的深入沟通等。从审计客体看,个别被审计单位不能及时、全面提供财务会计资料,有的借口商业秘密不提供完整的电子会计文档;有的对审计结论有异议,寻找各种借口拖延签字盖章时间;有的通过各种关系企图淡化违法违规问题的性质、减轻审计处理处罚的幅度;有的被审计单位消极对待审计决定的落实等。

产生以上不和谐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从审计主体来看,个别审计人员文明审计意识差、业务水平低;有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不合理;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和征求意见不彻底;审计评价缺乏全面、客观。从审计客体看,对审计工作重要性口头认识高,内心实际有抵触;认为自己单位的资金量不大,没有必要审计;领导干部正在被组织部门考察,怕审计出问题影响自己的升迁;个别掌握一定权力的部门特权思想作怪;个别管理不善的单位,心里有鬼,故意给审计人员设置障碍;一些部门和单位长期没有接受审计,对确定为审计对象感到不适应等。

三、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构建和谐审计关系是审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有序进行,初步考虑,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动性原则。所谓主动性是指审计机关应当主动为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发挥作用。构建和谐审计关系,虽然需要审计主客体的共同努力,但审计机关应当处于解决问题的主动地位,是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主要方面,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在构建和谐审计关系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在和谐审计关系情况下,审计机关的领导应当保持清醒头脑,注意防范各种不和谐审计关系苗头的出现。在出现不和谐审计关系情况下,审计机关的领导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

2、全员性原则。所谓全员性是指构建和谐审计关系需要审计机关全体人员“总动员”。在影响和谐审计关系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就审计机关而言,参与到审计监督活动中的既有具体审计工作人员,也有审计机关的各级领导,因此,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就不仅仅是具体审计人员的“事”,也是包括审计机关领导在内的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任务,人人有责,必须全员参与。

3、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是指构建和谐审计关系需要从审计监督活动的整体入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影响和谐审计关系除了人的因素外,审计程序是否正确执行、审计评价意见是否客观公正、审计处理处罚措施是否恰当准确、审计结果公告内容是否妥当等都有可能对和谐审计关系带来影响。因此,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必须着眼于审计监督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加大制度建设、审计质量控制的力度等措施,尽最大努力做到“一个也不能少”,确保构建和谐审计关系不留“空白点”。

4、持续性原则。所谓持续性是指构建和谐审计关系是审计机关一项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只要审计监督活动不停止,这项工作就不能停止。由国家审计工作的性质所决定,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今天有了和谐审计关系,不等于明天一定会继续有和谐审计关系,当前有了和谐审计关系,不等于将来一定会继续有和谐审计关系。因此,审计机关必须认清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长期性,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

5、综合性原则。所谓综合性是指构建和谐审计关系这项工作要与当前审计机关开展的“人、法、技”建设、文明机关建设、审计能力建设、审计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等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和部署,在突出各自重点的同时,把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内涵作为共同的要求,明确措施加以落实。

四、审计机关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主要途径

1、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引起不和谐的重要原因是在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政策、行业特点、职能作用等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客观看待和评价审计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只有对审计的目标、审计的重点、审计的方式方法等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支持和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与被审计单位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审计项目“进点会”、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审计回访等途径,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起必要的联系渠道,需要局领导出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局领导一定不要回避。对于向政府报送的涉及重大事项的审计(调查)报告,事前应当充分与被审计(调查)单位进行沟通,取得共识后予以报出。

2、全面反映审计情况。“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是审计工作的方针,也是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指导原则。审计机关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既要鲜明地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谨慎地提出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意见更要全面、历史和客观,避免一味地只讲问题,不讲成绩,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3、不断加强对审计人员文明审计的教育。文明审计是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重要基础,培养和树立文明审计观,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精神情操和遵守审计纪律的自觉性。审计机关应当把文明审计教育纳入审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中。通过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文明审计的意识,形成文明审计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奠定思想基础。对于审计人员中出现的不文明审计的行为,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开展批评教育,并挽回不良影响。

4、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高、审计工作效率高、审计监督作用大是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审计监督活动中,审计人员工作没有重点,调查取证不讲究方式方法,“说话说不到点儿上”、发现的问题似是而非,三天的“活儿”五天干完,那么就很难赢得被审计单位的尊重和配合。因此,审计人员练好“内功”,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对于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审计机关应当一方面重视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大业务培训和考核的力度,安排专人不定期检查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问题进行研究,采取措施及时加以解决。

5、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并不意味着审计机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妥协、退让。针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个别单位、个别人员不积极配合,甚至制造障碍,阻挠审计监督的开展,导致出现不和谐审计关系的情况,审计机关一方面要主动取得本级政府的支持,坚决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使各级政府旗帜鲜明地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处理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当敢于碰硬,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护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此外,审计机关还要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等建立定期审计制度,并形成一种审计常态。通过强化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活动,增强有关单位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和认同感,促使和谐审计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市审计局)

上一篇:审计机关处理处罚权主体资格问题研究 下一篇:考察归来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