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教学片段中反思课堂提问

时间:2022-09-30 04:46:44

由一则教学片段中反思课堂提问

一、案例呈现:《瑞雪图》教学片断

师:……有经验的老农经常说一句什么呀?

生: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呢。今冬麦盖三重被,一重被这么厚(教师比画),哎哟,三重被。如果今年冬天下三场雪,今冬麦盖三重被,明年枕着――

生:馒头睡。

师:这是什么意思呀?馒头都当枕头了,丰收年。孩子们,我们再来看题目,瑞雪图。刚才我们体会“瑞”,很美,美好。那除了美,你还了解了什么?来,你说。

生:大雪给我们带来了丰收。

师:对了。你说。

生:给我们带来了欢笑。

师:欢笑。除了给我们带来美,带来欢笑,更给我们带来了来年的丰收……哪年啊?

生:……

师:1962年。我们当时三年的自然灾害,人们都……今年终于下了这么一场厚雪,胶东半岛是我们重要的产粮区啊,这个时候下了这么一场厚雪,哎呀,来年我们怎么样啊?

生:枕着馒头睡。

师: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啊,作家峻青带着自己的情感,带着对来年的美好期待,写出了这篇文章。所以题目叫做什么呀?

生:瑞雪图。

师:除了赞美雪的美丽,更带着对来年丰收的期望。

二、反思与感悟

通过对农谚的理解,老师引出了“丰收”,使得学生更充分地理解“瑞”的含义:预兆丰收。再以这篇文章写于“哪年啊”为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第一课时的内容――文章写于1962年。然后,老师顺势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三年自然灾害),使学生理解文章取名为《瑞雪图》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提问要具有指向性,首先,提问的指向与问题自身的固有功能一致。教师提问的问题自身有不同的功能:有时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时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有时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感受,有时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联想,等等。如果提问的指向与问题自身的固有功能不一致,便会导致指向的模糊与功能的衰减,进而影响提问目的的明确性,使得提问失去意义了。所以,只有提问的指向与问题自身的固有功能一致,才能保证提问目的的明确。

其次,提问有层次。《学记》中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从案例中我们发现,老师的提问并不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由易到难,形成问题梯度。这种问题设计符合人的思维的层递性,它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因而,这种提问顺序被称作有效提问的典型特征”。

案例中的提问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层级,即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和形成解释。在这三个能力层级中,形成解释所占的比例最大。学生借助材料形成解释,就是把新经验补充到原有的经验中,于是发生经验改组,从而推进认知向前发展。在案例中,教师目的明确的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切实达成了“理解‘瑞雪’的含义,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的提问仅仅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对学生来说只是对材料的简单加工,没有新旧经验的相互补充,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所谓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问目的的明确就无从谈起了。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检查教学、补救教学、诊断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等;就学生而言,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唤起学习动机、促进理解与记忆等。结合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我们认为,课堂提问对于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性尤显:首先,提问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人类的教学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课堂为主渠道而形成的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给予学生反馈,进而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师生得以沟通和交流。其次,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活动,是诱导儿童走向教学的前提,这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如此,它的另一层意义是,这也是儿童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是使他们形成有应用力、发展牢固的认识、熟练与态度的决定性条件。”学生思考的起点是问题,而提问就是要形成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便尽心思索,或从已有的经验中去寻求答案,或另辟蹊跷,“想法设法弥补眼前与目标间的漏洞、裂痕、缺陷,缩小初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这种心理活动就会引发有意义的思考。思考活动是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学生思考过程中的智力活动会出现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以获得整体感知,利用文本信息联系个人经验作出解释、想象,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联系个人的经验进行评价等基本的智力动作。这些智力动作本身是有层次的,指向不同的阅读能力层级,包括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

从广义上说,提问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自狭义上讲,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提出问题来问”。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便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教学行为了,可追溯到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的“产婆式”提问。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他通过与学生提问回答、促膝交谈来进行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叩其两端”。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是运用正确的提问来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发现潜在于自己心中的真理。他常常通过独特而辛辣的讽刺式诘问,使学生觉悟到自身观点的矛盾,以致陷入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逻各斯窘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长庆子校礼泉分校)

上一篇:让英语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下一篇:打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