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画中之境 悟透诗中之情

时间:2022-09-30 03:29:13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情感是古诗词的核心所在。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丰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借助绘画这个有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望洞庭》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画出远山和湖水,还有悬挂在高空的月亮。学生勾勒出诗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据诗歌的描写,涂上颜色。他们涂上了蓝色的画面,淡黄的月色,并涂出了绿色的洞庭山。但在诗中有一句“镜未磨”,该如何画出来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当湖上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就会宛如没有磨过的铜镜一般,与天上的月色交相应和。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品味到了诗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铜镜,形容波澜不惊的湖水与秋月交相应和的美景。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借助绘画这条路径,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涵,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入其中,把握修辞,发展想象力。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以赏识评价促起步朗读 下一篇:提高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