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课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2-09-30 02:05:49

关于微课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 微课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本论文对于微课的特点、意义以及制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指出了微课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为微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微课 微视频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微课是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类型的网络教育资源。由美国理查德·沃曼在1984年发起的风靡全球的TED系列演讲就是微课教育的典型代表。2011年广东省佛山教育局在我国首先提出“微课”教育模式。同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近两年,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都在积极地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种“微课”公共资源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就网络上的微课作品来看,人们对于微课教育模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模糊性,仍需对“微课”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在这里根据文献结合自身实践谈一下我们对微课的理解和认识。

1 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例”。国内学者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①和传统的网络教育资源相比,微课的特色在于一个“微”字,主要由“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内容构成,其核心是“微视频”。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章节为单位,而“微课”则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因此“微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精简,目标单一。“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文件大小一般不超过20MB,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或者下载。由于内容精简,微课具有使用方便、容易传播的特点,可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片段化学习的要求。

2 微课的制作方法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由于微课容量较小,教学目标一般只能集中在某一知识点。因此,微课制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老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明确所要讲授的知识点。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和讲稿。第二步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视频的制作。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设备条件,微视频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制作方法:②

(1)对真实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利用摄像机等数码设备,对教师课堂的真实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其优点是有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真实,教师容易进入角色,使人能够切实感受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视频制作多采用这种方式。

(2)利用虚拟课堂进行制作:授课教师利用黑板或多媒体进行讲授,用摄像机进行录制。也可以在手写板或电子白板进行演示,同时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录制。这种制作方式一般不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制作过程具有可控性,可以反复修正,所得视频相对比较精炼紧凑。

(3)录屏软件录制。利用PPT、pdf、Word等软件在屏幕上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同步录制讲解声音或旁白,通过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8)录屏。这种制作方式要求条件较低,一台微机加一个USB麦克即可实现。一般适合教师个人完成微课的制作。

综合来看,三种方法各有所长。第一种方法教学情境真实,但是对于摄制人员和设备要求都比较高,而且由于要求学生参与,不适合大规模制作。后两种方法比较容易开展。但是由于没有学生参与,教师不易进入角色,表现为授课过程中语言生硬,思路不连贯。在微视频的实际制作过程中,要扬长避短,根据具体条件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技术方式,以期达到最优的视频效果,而不应拘泥于某一具体的形式。另外,无论哪种形式视频,都需要进行必要的编辑和优化,然后才能向学生。

3 微课的意义

3.1 微课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特定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教学资源不具有选择性,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微课的出现使此前动态的教学资源变成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的静态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和地点,进行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③比如,就课程的内容而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于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略过,而对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弄懂为止。

3.2 微课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优质的教学资源一般比较集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些资源只能为本校学生所享有,而成为稀缺资源。利用微课可以把这些稀缺资源变成公共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不同学校的学生享有接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3.3 微课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育过程分为知识的传授和内化两个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知识的内化则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在课外实现。这就造成了某些学生知识掌握很好而应用能力不足,即“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微课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过程可以在课外通过微视频完成,而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答疑解惑,把教学重心集中在学生能力的培养。

4 小结与展望

微课教育模式的出现,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微课的制作追求简而精,这就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适用于微课教学。另外,在微课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课堂教学重心由此前的知识的传授转为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用,老师要对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进行重新设计。对于学生而言,微课教育模式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对自律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自律性较差,不能保证通过微视频,及时完成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后续的课堂教学成为无本之木,从而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中断。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真正走向应用,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上都需要有所创新,来适应微课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注释

①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② 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

③ 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课堂教学研究,2013(5).

上一篇:关于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思考 下一篇: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下的空气理化检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