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09-30 12:47:07

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 本文对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四点对策。旨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中药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对策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和媒体的有效宣传,中医药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青睐。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比较安全,没什么毒副作用,有病可以治病,没病可以防病养生。其实“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1],这就是真是写照。众所周知,中药的特点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其毒性表现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或几个已知成分含量来判断。一味中药其实就是一个复方,其功能与主治也是多方面的。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种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于人体就很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为此,本文就目前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等浅述如下。

1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1.1中药自身因素

中药品种复杂,种类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2]。有些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比如马钱子、生川乌等含有毒性成分马钱子碱、乌头碱等,使用不当则会引起中毒。还有一些药性峻猛中药,如麝香走窜之力较强,水蛭破血,逐瘀,通经,生大黄泻下力强。除此之外还有含刺激性成分的中药,如半夏、虎掌南星、东北天南星、禹白附等。这些中药一旦使用不当,则引起不良反应。

1.2人为因素

1.2.1辩证不准、药证不符

临床因辩证有误,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ADR的案件时有发生[3]。在治病过程中,要将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归纳综合,辨清疾病的“证”和“症”,搞清病因和病机,然后确定治疗原则,选方用药。只有辩证准确,才有确切疗效,副反应才最小。如果辩证不准,不但影响疗效,而且会产生很多与治疗无关的副反应。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治疗原则。但同为细菌感染,若为虚寒证,还用此方治疗,不仅效果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

1.2.2用药剂量过大及用药时间过长

人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中药,若用量过大也会引发鼻出血、头晕(血压升高)、胸闷、气喘、失眠甚至神经错乱等中枢系统异常兴奋等不良反应。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3]。中医治疗注重辩证论治、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过长往往会造成药证不符和伤胃气的情况发生,而引发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膏方、补药会出现但若长期连续服用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头痛、眩晕、失眠、心烦意乱、心律不齐、血压升高、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朱砂、雄黄长期使用可损害肝肾功能[3],长期服用雷公藤制剂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会导致成瘾性。

1.2.3配伍不合理

中药讲究“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降低毒性。配伍不当,轻则会影响疗效,重则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黎芦与人参同时使用,黎芦的毒性就会超过它本身毒性的好几倍,极易引起中毒。随着近代中西药联用现象愈发普遍,应当注意中西药不合理配伍,如含钙较高的石膏、牡蛎、珍珠等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类合用[4];清开灵注射液与丁胺卡那霉素及维生素B6配伍产生沉淀,用后局部组织发炎引起过敏,严重者对心、肝、肾造成损害[5];丹参及其制剂与维生素C类合用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二者的作用减退或消失[1]。

1.2.4煎服方法不当

煎煮容器选择不当会影响中药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用铁锅煎药,会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起反应,产生沉淀而引发不良反应;应先煎的中药不先煎也会引发不良反应,如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都应该先煎,如不先煎、或煎煮时间短,其所含的毒性成分乌头碱就转化不成毒性很小且起主要药理作用的苯甲酰乌头胺,乌头碱会引发 心悸、胸闷、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辛热、大寒的药物服用温度上应有讲究,前者宜冷服,后者宜热服。否则都会引发不良反应

都会引发不良反应。

1.2.5炮制不到位

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是中药炮制的两大作用,巴豆制霜、豆腐煮藤黄、复制法制半夏等都是去毒;麸炒苍术、蜜制麻黄等都是缓和药性。特别是一些药性峻烈的有毒中药,须经炮制以缓和药性,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不良反应。

1.2.6制剂不稳定

目前中药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多,原因是中药成分复杂,制备工艺不稳定。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复方,更何况中药复方制剂?有效部位或有效单体不明确,鞣质、络合物、热原、植物蛋白等大分子成分去除不彻底,或受光照、温度的影响不稳定,都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如某些中药注射液不是同一批号的外观颜色差别很大、放置后沉淀较多等,都是工艺不合理的具体体现。有时病人用药后出现发热,甚至休克,经查是“热原“惹的祸。

1.2.7污染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规范,造成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农药、化肥残留或重金属残留;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在储存过程中用硫磺熏、虫蛀、霉变等或用农药作为杀虫剂熏库;还有为了盈利故意掺杂使假,如掺重石粉等,都可引发不良反应。

1.3机体因素

1.3.1性别年龄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很大关系。报道显示,女性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一般情况下,女性对药物较男性敏感,特别是在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和更年期更为明显。婴幼儿神经系统和脏腑功能不稳定不健全,体重轻,代谢快,对药物较成人敏感。老年人反应迟钝,代谢功能衰退,因而解毒防毒能力较成年人差,对药敏感,一旦中毒,症状严重。如果不考虑性别年龄的因素,在同样用药的情况下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1.3.2生理病理状况

老人、婴幼儿及妇女的妊娠期、哺乳期等生理状况是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而病理状况对用药的影响更大,因为大多数药物服用后须经肝脏解毒、肾脏排泄。很多病人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而引发不良反应。

1.3.3个体差异

由于遗传因素、生活习惯与嗜好等不同,其新陈代谢、体质状况就不同,对药物的敏感度及代谢情况也不同,用药时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引发不良反应。有些人体质过于敏感,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2对策

2.1准确辩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辩证准确是合理应用中药的首要条件,在熟悉掌握辩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医师必须了解中药处方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处方的适应症、禁忌症等。

2.2合理配伍

中药的配伍要从中医理论出发,时刻谨记“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 等中药配伍理论。如半夏与生姜配伍,不但能加强半夏温中止咳的作用,还可降低半夏的不良反应。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时,更应该注意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配伍虽然增强了疗效,但是存在成分重复、用药过量之风险,应注意避免。

2.3加强质量管理

药品的来源、加工炮制、调配制剂应有具体的规程。从源头抓起,建立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全面提高中药材品质。在生产过程中按照GMP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2.4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工作

需制定出适合中药饮片的ADR监测办法,完善针对中药ADR的监测体系。同时注重提高ADR的报告质量,为药品安全性预警提供基础。为加强中药新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对已上市的中药新药进行重点药品集中监测。定期对药库药物进行检查,对中药饮片的质量及炮制严格把关,不定期做出分析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到事前防卫、事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决策分析,使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3小结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不够重视,在认识上存在“纯中药制剂,绝无毒副作用”的误区[6]。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面对中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从辨证施治、组方配伍、炮制方法、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角度,通过严谨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预警和应对机制,建立可靠的中药不良反应评价体系,才能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建立平台,中药的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发展的、适合现代化进程之路。

参考文献

[1]孙菊林.中药不良反应引发因素与临床药学服务预防对策[J].北方药学,2011,8(3):75-76.

[2]寿鸿飞.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咨询思辨[J].北方药学,2010,7(5):23-25.

[3]张燕,刘欣,叶娟.中药不良反应现状分析与预防策略.[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5):73-76.

[4]曹益鸣.浅析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J].内蒙古中医药,2010,22:36-37.

[5]潘星宇.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1,14(13):26-27.

[6]亢孝弟.中药不良反应及药物伤害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2(17):30-31.

上一篇:床垫上训练对腰椎骨折术后患者腰痛的疗效影响 下一篇:三腔喂养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体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