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5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30 10:43:24

母乳性黄疸56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56例患儿经治疗后全部痊愈,其中6例患儿住院3d后痊愈出院,10例患儿住院3-7d内痊愈出院,其余40例患儿均在7-14d内痊愈出院。结论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且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且持续较长时间,患儿除黄疸症状外无其他明显症状,其精神和身体发育情况均正常。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一般采用排除感染、溶血和血型不合等因素情况下,停止母乳喂养后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方法,病情较轻患儿采用停止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喂养方法,重症患儿同时采取光疗。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09-01

母乳性黄疸(BMJ)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率逐年提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有所提升,临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为20%-30%,已经成为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1]。随着我国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日益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重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月共收治确诊为BMJ的新生患儿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月共收治黄疸患儿98例,最终确诊为BMJ的患儿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47例。56例患儿就诊时间为出生后2-35d,且均为母乳喂养,有20例出现黄疸症状为出生后2-7d,其余36例患儿出现黄疸症状为出生后7-14d,除黄疸症状外患儿无明显其他临床症状表现,其精神状态和生长发育情况均正常。

1.2 诊断 56例患儿首先进行了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肝炎抗体、酶联5项、血培养和G-6-PD酶测定等检查,结果显示上述检查除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外其他结果全部正常。对重型黄疸患儿进行了新生儿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也显示正常,排除了溶血、感染、肝功能障碍和血型不合等原因引起的黄疸。结合全部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在出生后2-14d出现黄疸症状且持续不退,实验室检查显示患儿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且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提示可能为母乳性黄疸。然后全部患儿停止喂养母乳,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继续喂养后水平虽有所上升但是较初查结果要低很多,最终确诊为母乳性黄疸。

1.3 治疗 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胆红素水平342μmol/L的患儿为重度患儿。56例患儿中轻度患儿18例,中度患儿29例,重度患儿9例。轻度和中度患儿停止母乳喂养,改为配方奶喂养,3d后待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后逐步加入母乳喂养,同时根据患儿病情酌情考虑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重度患儿全部停止母乳喂养,改为配方奶喂养并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直至黄疸症状消失。

2 结果

56例患儿经上述治疗后全部痊愈,其中6例患儿住院3d后痊愈出院,10例患儿住院3-7d内痊愈出院,其余40例患儿均在7-14d内痊愈出院。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主要是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且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一般高于205.2μmol/L,可持续10d左右,随后患儿症状逐渐减轻并在3-12周内恢复正常,在此期间患儿除黄疸症状外无其他明显症状,其精神和身体发育情况均正常[2]。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患儿一般在出生后2-3d出现黄疸症状并于5d左右最为显著;迟发型患儿一般在出生后7d发病,两种类型患儿均可在停止母乳喂养后症状减轻,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症状较轻的患儿在停止母乳喂养后可自行痊愈[3]。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现在还不明确,一种解释是由于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多,这种酶在新生儿小肠内可将结合胆红素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并被新生儿小肠重新吸收致使新生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水平显著升高最终导致黄疸[4]。

现阶段还无法利用直接的实验室检测进行母乳性黄疸的诊断[5],临床上一般使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首先利用实验室检测将除母乳外,其他还可以引发黄疸的因素进行排除,例如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排除因血型不合引起黄疸、在确认肝功能正常情况下进行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等检查排除溶血因素导致的黄疸等。在初步进行诊断后进行试验性诊断以确诊是否为母乳性黄疸,具体做法是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血清胆红素检测提示黄疸嫌疑的患儿采取停止母乳喂养措施,改用配方奶喂养3d后再次对患儿血清胆红素进行检测,若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量达到初检结果的50%的可确诊为母乳性黄疸[2]。本组病例中,首先对56例患儿在确认全部为母乳喂养基础上进行了各种可能引起黄疸的因素进行检查,结果提示除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外,其他检查结果全部正常,初步诊断为母乳性黄疸,然后进行试验性诊断最终确诊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根据患儿病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病情较轻的患儿一般情况下在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配方奶喂养情况下症状会自行逐步缓解并最终痊愈。重症患儿除了停止母乳喂养的同时还应考虑进行光疗。其次患儿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增加营养,在继续母乳喂养时应该坚持多次少量的原则,增加患儿大便的次数。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给予酶诱导剂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的预后情况一般较好,至今为止尚未有因母乳性黄疸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是如果患儿黄疸症状较为严重还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本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全部痊愈,预后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陶孝武.新生儿黄疸病因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32):324-326.

[2] 张小雯,樊小燕.母乳性黄疸65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0):2516.

[3] 肖红梅.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29):58-59.

[4] 张晓阁,郑志红.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1):116.

[5] 成泉,李戈彦.母乳性黄疸44例的临床治疗及文献回顾[J].吉林医学,2011,(17):3486-3487.

上一篇:心理干预对缓解剖腹产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 下一篇:离退休干部情绪障碍调查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