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乐农家

时间:2022-09-30 10:40:13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这是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它利用农家院落及山水田园风光,将绿色生态与乡村风情结合、旅游与休闲结合、人文与民俗结合,凸现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纯朴、宁静的主题,满足都市人走出城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吸新鲜空气的心理。随着双休日的实行,居民收入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进步,“农家乐”很快成为都市人休闲的一种时尚追求,成为“中国乡村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色突出,发展迅猛,小小旅游项目做成了大产业,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家乐”问题多多

近几年,“农家乐”呈蓬勃发展之势。笔者先后去过安康、汉阴、宁陕、石泉、柞水、汉中、长安、丰峪口等市区县的“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一个“新型产业”,在各级政府正确引导下,“农家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仅安康市10县区就有“农家乐”1500余家,从业人员约2万余人。“农家乐”的兴起,为城镇附近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使不少农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为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群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为青少年参与一些农活,体验农村生活,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县乡一些会议放在农家乐召开,给节约、廉政、务实带了一个好头;一些贵宾带到“农家乐”里招待,不但节约经费,而且对刹住“奢侈宴”也很有作用;为一些领导干部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丰富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增加了机遇。

但目前“农家乐”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有关方面研究解决。

把城市的移向“农家乐”。在“农家乐”成天是玩麻将加扑克,成风。已为法纪不容,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加入其中,影响了党和政府机关的形象,造成工作的重大失误,教训是深刻的,而且给农村风气和农村青少年带来恶劣影响。

缺乏农家特色。有的“农家乐”建筑如城市楼房一样,不是把房屋装修得像城市宾馆、酒店一样,就是把宾馆、酒店那一套服务搬到农村,让游客感到城不城,乡不乡,不伦不类,感受不到农家风韵。

饭菜缺乏农家特色风味。部分“农家乐”的饭菜缺乏农家风味,没有章法,没有地方特色,寡淡无味,吃了就吃了,给人无回味,无情趣。主要是以肉食、荤菜为主,缺少素菜和粗细搭配,粗粮细作,饭菜城市化。有的把宾馆、酒楼的鱼虾海味之类的大菜移到了“农家乐”,菜、肉、禽、蛋等都是从城里买回去的,质次价高,缺乏农家自种自养的天然、鲜活、绿色、无污染的特点,让游人感觉乏味。

基础设施和服务相对落后。多数“农家乐”几乎没有消毒设备,“脏乱差”和不卫生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绝大多数还是使用的与猪牛羊圈相连的老茅厕,前面大小便,后面猪拱屁股,吓刹游客,加之蚊蝇飞舞,极不卫生。

无证经营普遍存在。多数“农家乐”都是向当地旅游局和乡镇政府交纳一定的费用,由乡镇政府和旅游局颁发一个“农家乐”的牌子,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健康证,更没有进行过集中培训。此外,“农家乐”还缺乏休闲娱乐项目,更缺少传统文化韵味和能让游人参与的活动项目,使人在精神上无所感受。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家乐”旅游接待质量和水平。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有效管理,“农家乐”旅游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况,亟待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农家乐”如何发展

“农家乐”应该走“生态农业,绿色家园,观光农景,吃农家饭菜,参与一定的农活,体验农家乐趣,欣赏农家山水田园风光,感受浓郁的地方风土民俗”的道路。“农家乐”要长盛不衰,持续发展,要上档次,必须从下列几点入手。

建立民居“农家乐”:陕南地处秦巴山区、汉水流域,汉水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汉水流域的先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美丽的土地,在与自然、野兽长期斗争中,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逐渐创造和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和民居文化。这些民居风格独特,极具典型性。其民居形式有:崖洞(又称崖窝,为穴居遗风,至今还有人居住)、窝棚(又称窝帐棚,即干栏式建筑,为巢居遣风。有两种:一种架木于树上,一种架于地上)、土吊楼、竹楼、吊脚楼、船居、石板房、茅草房、泥瓦房、山民居室(多为一字形)、平坝居室(钥匙头、一正两厦、前厅后院等)。这不仅是汉水流域从远古到现在民居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一部人类民居发展史。“农家乐”的经营者若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上述民居择其一二种,或搭成一座茅庵草舍,或利用崖洞,或盖一座石板房,或搭建一窝帐棚,或建一幢小竹楼,或修一处吊脚楼,或造一座小木屋,或盖成小青瓦粉红土墙,或垒砌一座石头屋,或利用河道建在水上,或利用林木建在树上,或利用古旧民居,……建成民居“农家乐”,定会卓尔不群。按民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桑、桐、果、茶、药、竹、花、菜园相结合,设置竹木篱笆、石围墙;室内相应陈设一些绳床瓦灶、石床、石灶、石桌、石凳、石水缸、石磨、石碓、石滚、石碾、土陶瓦罐、碗碟、茶壶、火塘、吊罐、铁锅、葫芦瓢、药葫芦、松明、桐油灯、煤油灯、汽灯、衣、斗笠、草鞋扒、木器、竹器、陶器、草编、藤编、水车、筒车、龙骨水车、鸡公车等较原始的生活、生产、交通、狩猎等工具;再饲养一些蜂、鸡、鸭、鹅、猪、牛、羊、兔、狗、鱼等,简直是一个“天然大课堂”,“历史博物馆”,十分别致,定会让每位游客耳目一新,从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建立手工业作坊“农家乐”:清代中叶,陕南在全国率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作坊大量兴起。因而,旧时陕南各县有大量手工业作坊时兴时衰,留下了许多遗址和工具,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它对陕南人民的生活、生产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来逐渐被现代加工业所取代,现在40岁以下的人,均未见过这些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工具和操作过程,国外发达国家的人更未见过。如果“农家乐”的经营者能将这些作坊择其一二,按原样复制浓缩,将会吸引许多国内外游客。

这些手工作坊,如碓坊、磨坊、染坊、烧房、机坊、纸厂、土陶厂等。这类作坊中,尽可能使游客参与操作,自娱自乐。既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增加体验,又学到了知识,了解历史。

创建民俗“农家乐”:陕南民俗,特别是秦巴山区民俗绚丽多彩。由于南北移民的原因,集南北民俗于一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独具特色。“农家乐”必须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才有灵魂。比如在门上贴以对联、门画、门笺;堂屋贴上农民字画、年画、陈设香案,供奉“天地国亲师位”;在窗户、顶棚、箱柜贴上陕南剪纸;窗帘、门帘、帐帘、枕头、枕巾、床单、桌布等用陕南刺绣、挑花绣或陕南扎染、印花布、土织花条布等;收集陈设草鞋、草鞋扒、棕袜、衣、斗笠、油纸伞、土陶茶壶、桐油灯等;陈列旧时婚嫁的花轿、小轿、抬盒、庚贴、滑杆、铜镜、服饰等;还有陕南的山歌、民歌、汉江号子、茶歌、酒歌、薅秧歌、报路歌、锣鼓草、孝歌、皮影、汉剧、地蹦子、小唱子、花鼓子、唢呐、龙灯、狮舞、彩莲船、跑竹马、蚌壳舞、火盆架、社火等地方风情和传统民俗文化,都可以与“农家乐”结合起来,建立民俗文化村,以吸引游客。

“农家乐”的饭菜应该有农家特色:陕南秦巴山区地处南北交汇,物种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饮食原料丰足,特别是当地的民俗小吃、乡土名菜、风味特产、山野菜、山珍野味和药膳、青茶、农家酒等很有特色,这是一大优势。“农家乐”的饭菜应该以“绿色、天然、鲜活、土产、山野菜、无污染”为主,菜就地在菜园摘取,鸡应是当地饲养的土鸡,鱼从池塘里捞出的鲜活鱼等等,都是农家特色饭菜,对游客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经营者只要多在农家特色菜这方面作文章,做出地道的风味,定会让游客一饱“口福”。

“农家乐”的娱乐应有乡村味:可设置秋千、吊杆、木马、高跷、水车、鸡公车、滑杆、龙骨水车、锁子石、踢毽子、跳房子、羽毛球、象棋等体育活动;河道沿岸的“农家乐”可利用水资源开发垂钓、划船、游泳、车水等项目。参与有些农活,如推磨、碾场、打连枷、舂米、桔槔提水、饲喂畜禽、收种庄稼、制陶坛、编织、采集、狩猎、捕捉等。

同时,“农家乐”也应该有战略眼光,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品。比如:陕南农家的刺绣、剪纸、挑花绣、扎染、印花布、根雕、棕叶扇、藤编、竹编、手工艺品以及农产品,如黑米、香米、杂豆、粗杂粮、糯米面、中药材、腊肉、土鸡、山野菜、鸡鸭鹅蛋、豆腐乳、豆腐干、无污染的绿色干鲜蔬菜、水果、花生、农家土糖、自酿酒等,都是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

目前上海、北京、四川、西安、安康等地都相继出台了“农家乐”开业条件、等级评定、办证等相关地方标准,遵照国家有关环保、卫生、劳动、土管、工商、税务、治安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从业资格、服务场地、服务设施、环境保护、安全措施、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使“农家乐”健康发展。搞好了不但可以吸引国内大量游客,还能招徕国外游客。

上一篇:堪喜堪忧“农家乐” 下一篇:维护还是坑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