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满天下

时间:2022-09-30 10:16:58

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提出要培养“完整儿童”,而培养“完整儿童”的关键就在于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视和培养。世界儿童教育从强调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发展到强调学会关心、学会爱。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把孩子的学会“关爱”进行重点培养,并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及注重孩子社会情感的培养相结合,最终达到使儿童的人格和谐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完整儿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往往缺少对他人的关爱。放眼望去,现代家庭中“四二一”的结构模式,使孩子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长辈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似乎让孩子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在充分享受长辈们关爱的同时,并没有也产生一种关爱他人的情感。孩子经常得到别人的关爱,却不能将这种关爱的情绪延续到他人身上,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心理学观点来看

心理学指出:孩子在1~2岁时会意识到“我”的存在,常常提出“我要、给我、是我的”等等的要求;到4~5岁,会形成很明显的性格倾向。如果一开始,成人在满足孩子的需要与要求的同时,再伴随一些宠爱性的语言:“这是给我们宝宝的”、“好吃的都留给我们的宝宝吃”……在孩子的心里会形成一种“只有我”的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心中就会没有他人,不懂关爱他人。

其次:从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说

孩子的年龄还小,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还不能有一颗善解人意、关爱他人之心。如:不能理解他人的愿望、遇事不能做出良好的反应、不懂得关心、爱护他人。当父母有伤心事时,大多数孩子通常不会发现,更不会想办法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缺乏了理解别人的愿望,这样,他就不能及时作出反应,进而也不会想到要去关爱他人。

再次:从孩子的生活环境来看

如今的家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家庭中没有其他孩子与他分享,更没有周围的孩子与之争吵,他的世界中完全只有自己。这种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家庭模式结构化、人际关系简单化,都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形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而且“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可见,让孩子学会“关爱”这种情感在幼儿时期的培养及其重要。因此,要让孩子学会关爱,首先就要让孩子感受、理解到关爱;接着激发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最后才是让他们付出关爱,学会关爱别人。这中间必须有一个过渡的过程。我们可以统合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来实施“关爱”的教育。

一、在幼儿园中实施“关爱”教育

(一)“关爱”教育在集体活动中的实施

在幼儿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开展“关爱”教育活动。如:“开开心心一家人”、“老师老师我爱你”等主题活动。以“开开心心一家人”为例,可设计五大领域的课程,具体活动如“我的家人”,让孩子通过对一家人的了解,感受到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感情;“我的好妈妈”,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爱,增进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二)在游戏中渗透“关爱”教育

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游戏中,我们也可以渗透“关爱”的教育。

游戏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开展一些能促进他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合作、关爱的游戏活动,引导孩子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产生关爱别人的意识,进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日常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孩子适时的进行情感教育。把“关爱”的情感渗透到日常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1.表扬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关爱行为要及时的表扬、强化。如:某小朋友跌倒了,孩子能主动去搀扶他,教师便要及时的进行表扬,让孩子强化这种行为,逐步学会关爱他人。

2.创设环境、创造机会,激发孩子关爱的情感。如:早晨可以引导早到的孩子观察自然角的动植物,给他们浇水、换水,让他们懂得要关爱动植物;午睡时引导孩子互帮互助,相互翻翻衣领、拉拉袖子等,尽量为孩子提供多种机会,激发他们关爱的情感。

3.组织孩子参加简单的劳动。平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帮助保育员擦擦桌椅;帮助厨房的阿姨拣菜,利用一切时机对孩子进行关爱教育。

二、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关爱”教育

家庭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施加的影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树立榜样作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分清是非对错,引导其关爱周围的人

孩子虽小,但经过别人的教育、他们已经具有了分清简单的是非对错的能力,成人某些时候的一些行为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乘公交车时经常看到别人争先恐后的上车抢座位,也不管旁边是否有老人、小孩等需要帮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并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白抢座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与我们文明的社会风气是不相符合的。

(二)善于发现并关注孩子关爱他人的萌芽意识,使其强化,逐步学会关爱周围的人

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有时孩子可能会在无意识或是在别人的暗示下去帮助他人。这时,我们应给予表扬,让其知道他刚才的行为是正确的,激发他们继续帮助别人。长此以往,孩子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渐渐会变成有意识的行为,形成“关爱”的意识。如:父母下班回家,孩子会倒一杯水给他们喝;或是给父母捶捶后背拿双拖鞋。这时,父母就应进行适当的表扬,使他们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关心父母,孩子一定会很高兴。

(三)利用文艺作品对孩子进行“关爱”教育

故事、图书、电视、电影等文艺性强的作品,孩子最感兴趣。家长可利用好的文艺作品,给孩子讲讲或看看有关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内容,让孩子在这种直观的教育手段的影响下,获得直接的心理体验。

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关爱”教育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关爱的教育。

如:参观敬老院

平时,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敬老院等。让负责人向孩子讲讲敬老院老人的孤独,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进而关爱起他们。如:让孩子给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讲讲故事、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让孩子在对他人付出关爱的同时,体验到关爱他人所带来的快乐体验。一旦孩子有了这种快乐体验,他们会愿意将这种关爱的行为持续下去。

“关爱“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需要教师、家长、社会三者协调一致,共同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园双方都应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关爱”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孩子的心就像是一块地,在上面撒上“关爱”的种子,相信终有一天它会不断成长、成熟!如同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上一篇:加强体育活动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瘾问题 下一篇:浅谈教师的威信与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