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30 09:56:04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内蒙古的旅游业正经历由“观光旅游”到“草原文化游”的战略转型,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旅游业的灵魂。本文首先分析了内蒙古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而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38- 03

1 内蒙古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优势

1.1 旅游发展政策环境优良,旅游政策体系相对完善

1999年,在《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年,《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出台。2003年,自治区政府成立了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后续又相继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决定》,确立了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发展重点,对提升内蒙古旅游产业地位,构建完整的旅游政策体系,提高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认识,优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历史文化灿烂悠久,地域特色显著

在内蒙古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汇、融合,形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夏家店文化、朱开沟文化等。截止到2010年,全区已发现各类文化遗存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8处,馆藏文物50余万件套。如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都堪称全国或亚洲之最。内蒙古境内的古长城遗存,其长度和跨越的历史年代,位居全国之首。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其数量和艺术价值亦属全国首位。

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使内蒙古成为一座庞大的、生动的民俗风情博物馆,使得内蒙古的草原民族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3 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开发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然景观分布广、资源神奇独特、品位高、代表性强,种类丰富且易于组合,在海内外有较强吸引力。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多姿,有广阔的草原、茫茫的森林、神奇的温泉、广袤的沙漠、迷人的地质奇观等。其中,内蒙古草原东西绵延2 000多千米,总面积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等草原闻名遐迩;森林总面积列全国第二位,大兴安岭原始林区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沙漠总面积占全国的4/5,我国四大沙地全部分布在内蒙古境内。若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提升和包装,并用产业化的理念去经营,用市场的手段去推动,必将成为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产品。

2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产品差异化不明显,旅游吸引力较低

内蒙古各大草原虽别具一格,但大多数的设计重点都放在草原风光上,很多区域内景观景点的建设高度相似,地域之间的差异较小,使得大量景点在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活动组织和规模上严重雷同,出现了景区间的恶性竞争。这就使得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

2.2 旅游景区规模小且分散,景区间恶性竞争激烈

近年来草原旅游景点不断增加,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扩大,加之景点雷同现象愈演愈烈,造成景区间的恶性竞争激烈。而且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成规模的草原旅游景区较少,大多数草原旅游区年接待规模小于10万人次,致使深层次开发的成本高,文化内涵挖掘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受到制约。

2.3 管理混乱,开发管理水平偏低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普遍存在现代管理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宏观管理和协调比较乏力,交叉重复比较严重,旅游景点景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行其道等现象。对草原旅游区的管理也相对粗放,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实施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从而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发展进程。

2.4 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游客满意度差

单纯的草原风光和简单的民俗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在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很好地体现草原文化的精髓。在民族风情展示中,民族歌舞表演严重商业化,只重形式,忽略其内涵,使得不同地域蒙古族民俗不能充分体现,从而无法满足游客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探究的心理,不能让游客们满意而归。

2.5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旅游价值衰退

由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废气、废水和固体垃圾未进行有效的处置就随意排放,使旅游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土地资源都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旅游区游客数量正在减少,经营受到威胁。一些草原缺乏合理的指导规划,加之管理疏忽,游客踩踏频繁,车辆横行,骑马践踏,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也导致自然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逐渐衰退。

3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确保旅游业市场健康发展

内蒙古各级政府应该从人才、资金、综合环境经营、投资环境优化、产业政策完善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扶持,进一步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政府的力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具体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完善内蒙古旅游的政策法规,优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并根据不断改变的形势而做出最优的政策调节,使有关政策都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科学合理地组织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对外营销,宣传活动,引导旅游企业正确地建立对外营销的途径,积极地为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创造条件,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为发展壮大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提供实质性帮助。三是完善旅游发展专项经费的使用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扶持机制,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四是为企业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使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产业的资讯。五是切实为旅游相关企业提供帮助,帮助解决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生产经营之外的困难。

3.2 挖掘草原文化内涵,建设草原文化旅游特色景区、线路

3.2.1 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建设精品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资源是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景区是发展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必要途径之一。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在景区开发建设中重点突出内蒙古各民族的民俗内涵。民俗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要体现很高的文化品位,就需要对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更深的探究和开发,这样才更易于形成旅游特色景区,成为无法替代的旅游产品。在内蒙古民族文化中,蒙古族文化独具魅力,在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具有多重民族性和特定地域性,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进行草原文化旅游特色景区开发中,应重点突出开发蒙古族及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

另一方面,重视旅游文化活动策划和设计的参与性,丰富旅游景区活动项目。参与性文化活动的策划和设计可以提升草原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满足游客亲身体验、参与旅游文化活动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现有旅游景区利用文化展示来营造、突出地方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将蒙古族及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可行为化的文化内容开发设计成为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如民族服饰的展示与穿着体验,可举办民族特色服装展,并邀请游客做模特儿;游牧生活体验,可让游客在指定的草原上放牧、狩猎等;还可以安排游客进行蒙古族歌舞的学习与表演、游戏竞赛;打破目前旅游景区活动项目单一化、低水平重复的格局,让游客体验具有真实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并从中获得满足,从而增强草原文化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3.2.2 贯穿草原文化主题,组合开发特色草原文化旅游线路

良好的草原文化旅游线路组合开发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高、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内蒙古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同区域间,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就自然资源而言,内蒙古自西向东依次有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4类各具特色的景观。就民俗文化而言,从东到西依次有: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林区的巴尔虎蒙古族、布里雅特蒙古族和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民俗文化;锡林郭勒、乌兰察布草原丰富的草原牧业民俗和察哈尔蒙古族民俗;科尔沁蒙古族民俗等很多独特的民俗。依托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以集中反映不同地区独特文化的A级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旅游中心城市、中国旅游优秀城市为组合要素,开发建设反映草原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是发展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组合贯穿以不同草原文化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需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的草原文化旅游景区,深化景区主题文化产品的开发,在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全力打造景区所需突出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应加速优化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突出城市的特色民族文化内涵,依次打造内蒙古草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3.3 围绕民族特色文化,开发草原文化旅游购物精品

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与经营不仅有利于增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而且构成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一部分。内蒙古传统旅游商品丰富多彩,如内蒙古民族传统服饰、马头琴、皮画、木刻画、根雕、桦树皮制品、银饰、牛角制品、风景明信片、蒙古刀等特色旅游商品。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旅游商品的档次不高,种类单一,开发设计缺乏新意和特色。要打造旅游购物精品,首先就要在这些原有旅游商品基础上深化设计,加强创新,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开发设计蒙古族传统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传统食品、书籍等系列旅游商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其次,对高质量、高信誉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厂商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培育,为旅游购物精品开发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再次,大力发展生态型旅游精品,发挥内蒙古丰富的资源优势,选用当地原材料,采用本土化工艺,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强化民族艺术风格,将具有较强地方特色、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能作为纪念品、可欣赏与馈赠的产品作为草原文化旅游精品出售给游客;最后,培养和组建专业化设计团队,不断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反映内蒙古自然风光、人文古迹、民俗文化的新颖旅游纪念品。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内蒙古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3.4.1 编写内容真实、设计新颖的宣传书籍

针对不同的旅游市场,积极组建出版、印刷、图书发行、报业集团,重点推出内容真实、设计理念新颖的旅游宣传书籍,内容以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特色为主。印刷多层次、多规格、多种语言的宣传资料,并在一些公共场合集中摆放,如机场、大型购物商城、宾馆等,便于游客了解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形象及信息。

3.4.2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传播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

到主要客源地举办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并通过媒体进一步宣传;也可以邀请各大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开发商以及媒体的记者等到内蒙古参观、采访,并借助于媒体将内蒙古旅游形象传播到旅游客源市场。

同时,内蒙古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蒙古族优秀的文艺演出剧目,打造优秀的宣传片、电视剧、电影短片等,在电视和网络上播放,让外界对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吸引人们来到内蒙古旅游,来体验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3.4.3 推进文博会展业,提高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文博业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文明的载体,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内蒙古的文博业有自己的民族和历史特色。到2011年7月,内蒙古已有喀喇沁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等5个特色博物馆,其他类博物馆有115家,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有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全区博物馆体系,从而可以提高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从而达到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的目的。

3.5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建立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保障旅游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内蒙古地区旅游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充分利用内蒙古地区的高校、高职高专中专类院校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建设多种形式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培训,从而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3.5.1 完善专业设置,重点培养中高级旅游人才

教育部门要支持内蒙古的主要大中专类院校通过专业调整,开设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方面的专业课程,促进内蒙古地区旅游业在育人和用人方面全面接轨,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3.5.2 增加办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多种办学方式,加强旅游培训设施的建设,多方面筹集资金,改善目前培训基地的软硬件质量,提升培训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5.3 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

壮大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雪.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沙漠,1994(4).

[2]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5).

[3]田继周,等.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杨富裕,陈佐中.草原旅游理论与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5]郭晓兰.内蒙古旅游可持续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魏小安,陈田.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7]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苏宁“驾云”求变 下一篇:谈成生意的23条“军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