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原理下民间金融生态秩序调整

时间:2022-09-30 04:20:14

共生原理下民间金融生态秩序调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金融以其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在帮助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金融生态秩序问题。本文从共生视角出发,把共生理论与模型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说明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的共生依存关系,阐述影响民间金融生态秩序的共生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因势利导原则,提出引导民间金融有序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间金融;民营经济;经济共生;金融生态秩序

民间金融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制之外的一种融资体系,它在民营经济愈加强烈的资金需求和供给下日趋活跃,促进了我国金融运行的多样化和经济发展。然而,民间金融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分散性也带来了金融风险,造成金融生态秩序混乱。为进一步探索民间金融生态秩序问题原因,寻找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办法,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共生研究,通过共生模型对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的共生关系给予分析,并从优化共生结构的角度对民间金融共生秩序的调整提出政策建议。

一、共生理论研究综述

(一)生物共生理论基础

共生(Symbiosis)一词本是生物学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于1879年提出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他认为出于生存的需要,生物体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949年,麦克杜戈尔(w.B.Mcdougall)则进一步提出了合体共生和离体共生的观点,柯勒瑞(Gaullery)和刘威斯(Leweils)分别在1952年和1973年明确定义了寄生、互惠共生和同住等概念。生物学家斯哥特(Scott)在1969年明确提出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平衡的状态,马古利斯(Lynn·Margulis,1981)更深入地研究了连续内共生理论,丰富并不断完善着共生这一思想,并赋予了共生理论超出生物学领域的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二)金融共生理论

随着共生理论研究的深化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经不再只局限于生物学。

斯蒂格利茨在1998年最早运用共生理论来研究经济问题,首次提出了金融体系中的共生概念。其后,袁纯清首次在国内将共生理论引入金融学领域,并将金融共生理论的概念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研究,认为金融共生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3]另外,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共生要素理论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认为最优金融共生模式是连续对称性互惠共生。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引导金融市场竞争的研究重心从“非赢即输”格局转向“双赢”格局,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更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共生理论给予了具体的研究。何自力、徐学军(2006)构建了银企共生模式的测评模型,并从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两个维度对我国制造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银企共生状态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6],得出了银企共生总体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结论。王宇露(2007)则对银行之间的共生机理和共生类型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银行共生的循环运作及进化过程对我国银行共生水平的提高提出了相关对策。2009年,丁焕强对农村金融共生体系作了系统分析,认为我国应从强化共生单元、完善共生模式及加强共生环境建设等方面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和谐发展。

(三)经济共生理论

共生理念和方法除了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等金融领域外,也在经济学的其它领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早在1998年,袁纯清就将生物共生学说创新性地和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相结合,对我国小型经济的战略、体制、结构、环境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小型经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用共生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2007年,虞群娥、李爱喜通过对杭州个案的实证研究指出我国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存在很强的共生性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是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三类市场主体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在现有制度空间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和次优均衡解。[4]2008年,谈樱佳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认为我国民间金融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并借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民间正规金融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民间金融进行正规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2010年,李跃柏、王飞把注意力放在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房地产业,通过构建地产开发商、个人投资者、商业银行间的金融共生模型和数据分析证明了房地产行业的这种共生关系,并建议以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来解决房地产市场所具有的结构性缺陷。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民间金融不断壮大。但民间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又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和金融生态秩序问题,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述研究成果虽然对于生物共生理论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应用都作出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和定性定量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先导,开拓了研究思路。然而,上述研究文献中却极少以共生理论来说明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共生关系,且未形成完整科学的共生经济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将把共生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深入分析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共生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规范民间金融生态秩序提出建议。

二、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共生关系理论

金融共生,是指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以及金融中介机构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7]金融共生形成金融共生系统,一个完整的金融共生系统应包括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模式和金融共生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金融共生单元是构成金融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系的基本物质条件[1],包括资金的供给者、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中介机构。反映金融共生内在性质及其变化的残差因素是质参量,但质参量往往不是惟一的,而在多个质参量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金融主质参量。

第二,金融共生模式也称金融共生关系,是指金融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袁纯清,1998)。各金融共生单元通过某种共生模式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产生共生效益。共生模式根据行为方式不同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其中互惠共生又分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两种。根据组织模式不同可将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2]。共生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共生单元性质和共生环境的变化,共生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第三,金融共生环境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是外生的,是金融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主要指各种外部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科技、国际环境等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共生环境之中,共生系统的存在形式和状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共生系统对于其所在环境也存在着反作用。

在三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外部条件。[1]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反映着金融共生系统的变化方向和规律,也使共生单元之间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进步。

根据上述的共生理论基础,我们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本国民间金融在政府的抑制、打压下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民间金融灭而不绝正是因为其与民营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民营经济发展对于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壮大有着重大的影响。2004年中央财经大学进行的调查研究就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调查采取非平均赋值法,把问卷中备选项选择的百分比乘以赋值,统计出我国20个省份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平均指数接近30%,而进一步从这20个省的非正规金融规模指数的排序看(见图1),地下经济比较盛行的东北地区、金融基础较好的西北省份陕西以及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发达的福建、浙江、山东、内蒙古、广东等地区非正规金融规模指数都较高。因此,本文将应用金融共生理论,从共生各要素进一步对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二元共生系统给予详细分析。

从金融共生单元看,本文指的是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两者是经营不同商品的经济单元,前者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后者主要从事产品生产。因此,两者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异类经济单元,就这个意义上说,民间金融的主质参量界可定为贷款数量,民营经济的主质参量可定为产品总值。

从金融共生模式看,一方面,根据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进行经济交流的范围、频率、环境的不同,二者之间的经济活动也以不同的组织模式运行,并在利好环境下从点共生向着一体化共生演进。另一方面,共生行为方式的不同决定着金融生态秩序的好坏。寄生、偏利共生的出现意味着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不对称发展,将给我国带来相应的金融生态秩序问题。互惠共生模式则反映出金融运行稳定而有效率,民间金融生态秩序良好。

从金融共生环境看,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共同存在于社会经济法律制度这个大环境中,并通过市场、政府、宏观信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介质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见图2)而这些介质也组成了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共同的共生界面,两者可在这一共生界面上自主地活动。民营经济单元通过民间金融获得资金,扩大生产,获得相对于借贷之前更高的利润,把更多的剩余资金投资到民间融资中去。而民间金融中各单位,既得到了资金支持,也获取了更多的贷款利润。很明显,这两个共生单元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度,二者通过合作产生了共生利润,即共生净能量。另外,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在借贷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可以获得对方更多的信息,达到信息积累的目的。

综上所述,共生理论的引用,能够对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紧密关系给予有效的解释,二者之间不仅仅是民营经济投资于民间金融,或者民间金融满足民营经济资金需求的单边交流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从而形成了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这一对金融生态共生体。

三、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共生依存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描述与选取

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本质特征,要判断两个共生单元之间是否形成共生关系并产生新能量,二者的质参量兼容是关键。而质参量的是否兼容又取决于这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度。

共生度是指两个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假设共生单元A、B的主质参量为ZA 、ZB ,则A和B的共生度为:

资料来源:转引自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3.

另外,对于本文要研究的两个异类共生单元而言,关联度、共生维度、共生系数等也是判断共生关系和描述共生模式的重要指标。

关联度是指两个异类共生单元间的相关系,相关系数越高,则二者的共生关系越明显。

共生维度是通过异类共生单元的多少来判断共生关系的维度,以表示,则定义,W表示异类共生单元的数量,V表示

共生空间。在一种共生关系下,异类共生单元的数量越多,共生的维度越高。

共生系数反映了两个共生单元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则定义A、B主质参量的共生系数为:

若=0,表明A对B没有任何影响;若=1,表明B对A没有任何影响,只有A对B有明显作用;若=0.5,表明B对A的影响与A对B的影响程度相当。

(二)共生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涉及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这两个共生单元,为建立模型更好地证明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的共生关系,本文把对民营经济影响最大的民间借贷规模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质参量,把最具民营性质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业户的生产总值作为民营经济的主质参量,建立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δ+γX(其中:Y为民间借贷规模,X为私营企业与个体工业户总产值),并以民间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浙江温州为研究对象,搜集了温州2000-2009年十年间的民间借贷总额和私营企业、个体工业户的生产总值这两个变量的数据(表2),利用SPSS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对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5及图3。

资料来源:“私营企业与个体工业户的总产值”来源于2000—2009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民间借贷规模”为笔者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温州借贷网、温州银监分局、温州市地方志、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等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报告整理而得出的估算值。

表4是分析软件对回归模型的参数指标,从结果可知:Y与X的相关系数为0.959,估计模型适合度的回归判定参数0.919因其不具有不偏性而需进行调整,因此最终的最佳估计值为0.909,即模型对残差的解释能力达到90.9%,解释能力很强。

表5显示了回归分析的系数,其中常数项为154.534,X的回归系数为0.169,标准误差为0.018。这些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为9.527,P值为0.000,满足95%的置信区间,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且从散点图上所呈现的直线趋势可以判断Y与X这两个变量间确实呈线性关系(图3),因此可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54.534+0.169X。

综上所述,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的主质参量Y与X具有很大共生度和关联度,即主质参量兼容,双方通过物质、信息的交流产生了在各自单独存在的状况下所不能产生的共生能量,在良性循环中得到了帕累托改进,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而在某一国家或区域内,民间金融组织和民营经济这两个异类共生单元数量越多,则共生维度越大,共生关系也就越明显。

第一,民间金融是民营经济运行的“剂”,也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的助力和支撑。民营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具有面广、期短、量小、分散的特征,而且它在发展各阶段都需要以融资扩张资本,但由于有效市场的缺乏,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而民间金融恰好弥补了这一资金空缺,帮助民营经济顺利快速地发展壮大。

第二,民营经济的需求和资金供给是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依据。一方面,民营经济对扩大生产、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压力使之对民间融资的需求不断增大。民间金融资本也因为被民营经济吸收而使原本投资渠道单一的民间闲散资金有了一个新的投向,提高了金融收益和资金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壮大。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运作效率较高,它在融资成功后将更快地提高生产效益,把所获得的更多利润转移投资至民间金融中,进一步拓宽了民间金融的发展边界,促进了其业务的发展。(见图4)

因此,从上述分析可进一步证实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是一种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吸引和合作;不是自身状态和性质的丧失,而是继承与保留;不是一种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

四、影响民间金融生态秩序的共生发展问题及研究对策

民间金融共生作为共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有着与生物共生同样的自生、自发、无序和无则等等“自然特征”。在我国还未建立起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的大背景下,这种特征反映在民间金融共生发展中则体现为共生结构的不完善,从而打乱了金融体系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影响民间金融生态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影响民间金融生态秩序的共生发展问题

1.共生单元不成熟

从民间金融来看,民间融资自发性强,对自身的管理经营不规范,加上人才素质的限制,民间金融在贷款时缺乏严格的调查和严谨的合约,也没有合格的财务管理措施和审计稽核制度,这必将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从民营企业看,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自身管理也较落后,一旦债务人破产甚至携款潜逃,将给作为贷款人的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引起金融生态秩序混乱,最终造成社会动荡。

2.共生模式不完善

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是市场条件下最有效率、最稳定、最理想的共生形态。[3]因为这种模式既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又具备创新的动力和扩散机制,能更好维护金融生态秩序的稳定。然而,目前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之间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着这一最佳共生模式的建立。民间金融的形式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农村合作基金、私人钱庄、民间集资等,从总体上看,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相互产生积极影响,是对称共生的。但是,民间金融是一种非正规的融资形式,它本身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分散性和隐蔽性,并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一部分民间金融组织对贷款的控制程度不高,很可能出现只有债务人一方获利的偏利共生现象,甚至还会寄生以利益为导向的各种违法行为(见图5),引发金融风险,造成金融生态秩序混乱,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共生环境不健全

首先,政府监管与引导结合的机制未建立。政府对民间金融的态度一直以整治打压为主,而缺少正向激励与引导,从而使民间金融的作用未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其次,民间金融运行的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金融共生的良性发展既要求能够规范金融共生单位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也要求严格依法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目前这两方面的法律环境都很不完善。这不仅使这些法律法规难以真正起到保障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互惠共生的作用,而且还强化了某些金融主体追求违法违规收益的动机,影响民间金融生态秩序的稳定。最后,信用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尤其对于金融业来说,信用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和约束信用活动,这变相增大了信用风险。而且在现行法律对失信行为和失信者缺乏有效惩治的情况下,失信的违约成本很低,社会信用观念单薄,许多人急功近利、违信违约,对民间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引导民间金融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证实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存在共生依存关系后,要解决民间金融在共生发展中的生态秩序问题,一味打压限制民间金融已不是上策,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完善民间金融共生结构和金融运行的生态机制才是促使民间金融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也符合大多数民营企业对民间金融所持态度(见图6)。具体对策如下:

资料来源: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一,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在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同时督促民间金融组织建立合格的财务与审计等内在管理制度,提高其资金运营能力,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管及统计监测体系,加大对共生单元的风险防范力度,安定金融秩序,使民间金融组织在国家适当合理的宏观调控下从低级向高级,从不规范向规范演进。

第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国有金融现有的垄断局面,放宽对民间金融的限制,在地方政府、民间金融与微观主体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地方民间金融发展状况及微观主体需求状况,创造有利于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公平、公正的共生环境,使之更好地为多种经济形式提供金融服务,促进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把完善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和加强交易道德建设相结合,一方面在立法上承认民间金融为合法的融资渠道,完善信用制度,加大失信惩罚机制,着力优化民间金融司法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舆论、行业自律等手段提高道德观念,强化诚实守信意识,维护和支持整个金融生态的平衡健康发展。只有切实通过共生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的改革,为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共生模式的进化提供必要的、合理的共生界面,在减少外部阻力的同时也降低内部风险,才能防范金融风险,最终建立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这一最优共生模式,维持良好的金融生态秩序。

注释:

①②③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2-14.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75.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J].改革,1998(2):101-105.

[3]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8,27-35.

[4]虞群娥,李爱喜.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实证分析——杭州案例[J].金融研究,2007(12):215.

[5]谈樱佳.民间金融与民营企业的共生关系研究——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何自力,徐学军.我国银企共生关系与银企共生模式分析——基于广东地区的实证[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6):74-77.

[7]李晓琳.金融共生背景下的非正式金融制度演进[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8]王宇露.银行共生机理、共生型和共生进化研究[J].上海金融,2007(12):25-28.

[9]跃柏,王飞.基于金融共生理论对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与消除房地产业结构性缺陷的模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2-26.

[10]陈华,丁焕强.建设中农村金融组织和谐共生机制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9(1):40-45.

[1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8-151,80-318.

上一篇:从万科和保利财务数据看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企业... 下一篇:浅议中关村科技园区融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