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社会学

时间:2022-09-30 03:18:14

漫谈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社会学

摘要:莎士比亚剧作的社会学是莎学研究中重要的论题,笔者从忠贞的思想品德、理想与现实的求爱、人性恶与善的彰显三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社会学,论述其对于良好品德求爱方式及善良人性的继承和对人文主义的弘扬。

关键词:品德、求爱、恶与善

忠贞的思想品德

在大多数的莎剧中,主题思想并不都像《李尔王》中的那样宏大抽象,但是他们与这部伟大悲剧所勾勒的价值体系并无不一致之处。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中,几乎没有创造任何人物来作他思想观点的传声筒就成功地诠释了一整套实用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来源于他的家乡沃里克郡的文化,与当时城市和王室生活所奉行的观念多有不同。在莎士比亚思想中,婚姻是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结构的关键所在;对他而言,婚姻绝非一种戏剧性的社会习俗,而是一个关键而又复杂的社会理想。莎士比亚拒绝那种接受把妇女表现为一种消极木然、没有欲望陈规老套;他同时也反对社会上敌视妇女,把妇女看成是娼妇的观念。他创造了一系列充满激情和心地纯洁的妇女形象,他们全心全意地照料、服侍他们所爱的男人,无论出现何种不和与纷争,都能始终如一。女性对于爱情的忠诚与他们的主动态度密切相关;沙剧中真正变心的妇女形象只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克瑞西达(Cressida),一个消极操纵男望和善于伪装自身情感欲望的女人。

在当时的农村家庭中,婚姻中的双方是伙伴关系,妻子需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除此之外,夫妻双方还必须在农村家庭需要面对的一系列艰难困苦中学会彼此忍让和体谅。

“北风正在怒号,

牧师的老生常谈陷入一阵咳嗽声,

鸟儿在雪中缩头缩脑,

玛丽安 ( Marian) 的鼻尖冻得通红,

烤山楂放在酒杯里咝咝的响,

于是瞪大眼的鸱枭在夜里唱,

突胡,突胡,突胡------很好听的一声歌调,

肥胖的琼姑娘正把锅来搅。”

在《爱的徒劳》中,年青的贵族咏唱的那些充满雕琢和轻浮的爱情歌曲与这首舞台上演唱的农村歌谣形成了强烈对比,剧中的无名评论者说这首歌谣取代了阿波罗之歌,代表了命运反复无常的神墨求利的尖刻之语(第五幕,第二场,904-21行)。歌谣的含义十分明确:当天野开满鲜花,姑娘们身着洗净的新衣裳,带着镇镇芬芳的时候,男女之间要卿卿我我是很容易的;但婚礼仪式举行之时,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的猫头鹰从黑暗的田野处发出忧郁的号叫。所有人都偎坐在烟火之旁。自然的冬天象征着人生的冬天――爱情已经成熟,变成一种友谊和容忍的德性,尽管此时玛丽安的脸庞已不再娇美如花,琼姑娘(Joan)的头发也因劳作而变得凌乱如麻。

在《驯悍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场时醉醺醺的补锅匠斯赖成了贵族的仆从,并且因此而得到了一个妻子,他必须以合乎他新身份的礼仪对待他的妻子。可是斯赖此时却格外地固执。当一个侍从假扮他的妻子来到他面前时,这个侍从故意放低身段。斯赖说到:

“你是我的妻吗、何以不喊我丈夫?我的仆人们才称我为老爷:我是你的汉子。”

(序幕,第二场,105-6行)

当有人告诉他应该他的称妻子为“夫人”时,斯赖却坚持直呼其名――“夫人爱丽丝或夫人琼安”。结果他最后还是被要求“干脆称夫人便是,老爷们都是这样称呼他们的太太”,可是斯赖却只愿叫她“老婆夫人”,然后叫他妻子坐在身边,“别去理会什么世事沧桑”。《驯悍记》绝非一出关于虐待妻子的时髦闹剧,而是巧妙地改变了乡村风格的主题来表现作为地位平等之人相互结合的婚姻故事。皮图秋(Petruchio)并不想谈恋爱,他只想找个妻子。他的选择是为了他自己好,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一个稍有财产的女人来协助他管理刚刚继承的庄园。他选择凯特(Kates)就像选择一匹良驹一样,因为凯特有的是精力和勇气;而他则需要拿出如同训马的智慧和精力让她相信自己并且接受婚姻所带来的一切。

《错误的喜剧》是根据普劳图斯的喜剧《孪生子》的内容写成的。这出戏的戏剧行动被置于总体情节之内,它主要描述了伊济安和他的妻子在一次海难中因为船只触礁解体而失散的过程。剧中,除非伊济安能够找到足够的钱来赎生,否则他就会在当天结束时死去。对于那些熟悉泰伦提乌斯喜剧风格的观众,这意味着伊济安在剧情发展的时间内必须想办法找到并和他失散的家庭重新团聚。

在《错误的喜剧》中,重新出现的妻子是一个女修道院长,她揭开辽两个孪生兄弟的谜团并且搭救了她的丈夫,她的话语明显带有宗教赦罪的色彩:

“不管是谁绑的,我要解开他;他恢复了自由,我也就获得得了一个丈夫。”

(第五幕,第一场,339-40行)

与《错误的喜剧》中放弃世俗生活、称为女修道院长的妻子一样,《冬天的故事》里的赫迈欧尼(Hermione)以她的死亡(后又奇迹般地复活)洗刷了她丈夫由于嫉妒而犯下的罪过。有的批评家提出莎士比亚笔下模式化、以拯救者出现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消极被动的人物,莎士比亚对待女性有一种道德上的双重标准。 实际上,真实的情况要更加复杂和更加有趣得多。《错误的喜剧》里的女修道院长并非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在艾非西斯,她是权力的象征。而赫迈欧尼在《冬天的故事》中也不是被她的丈夫遗弃。当得知神谕和由神谕预示的他的爱子之死时,她丈夫幡然悔悟。而赫迈欧尼则拒绝在一个已经被玷污的婚姻忠与他生活在一起,并决定将自己活埋整整16年的时间。赫莲娜(Helena)在《皆大欢喜》中勇敢地决定追随她自己选择的丈夫,而且为了强迫他完婚,她假扮营妓,在违背她丈夫意愿的情况下,以通奸的名义怀上了他的孩子。

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莎士比亚把美德理解为一种行动而非对于生命的沉思,他关于救赎的观念则完全是基督教的。在莎士比亚笔下,女性对婚姻的背叛往往是男性凭空臆想出来的,是令他们难以释怀的先入之见――《温莎的风浪娘儿们》中的弗兰克・福德(Frank Ford),《无事生非》中的克劳蒂奥(Claudio),《辛白林》中的波斯丘默斯(Posthumus) 以及《冬天的故事》中的利昂蒂斯都是因为不信任他们的妻子而铸成大错。相反,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人物则往往是刹那间就坠入爱河, 自愿将自己托付给她心爱的男人, 而且即使要因此冒生命危险也决不变心; 与他们相比, 莎士比亚的男性――《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普罗图斯(Proteus) 和瓦伦坦(Valentine),《第十二夜》中的敖辛诺, 罗密欧以及《一报还一报》中的安哲娄――经常很快就背叛诺言, 移情别恋。莎士比亚应该不会反对《仲夏夜之梦》中赫密亚(Hermia)的话――“男人们违背诺言, 在数目上超过女人们所立的一切誓言”(第一幕,第一场,175-6行).。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男人的变心似乎不会引起什么的大波澜,可是当女性失掉坚贞和诚实, 就像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以及《李尔王》里那样,世界就会倾覆而回到野蛮的状态。

理想与现实的求爱

在《错误的喜剧》中,莎士比亚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女修道院长为了等待她的丈夫在分离中独自坚贞地守候了33年情景。虽然被莎士比亚十分看重,但是并不像当时许多人一样,认为具有美德的女性就没有欲望。他笔下那些机智的女士们与她们的女伴或男伴常用一些语带双关的言语互相调笑,但这并不有损于她们的贞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原本满足于以彼得拉克情诗描写的方式来作一个为了罗珊琳而憔悴的恋人,可是当他被人送往教堂并且躺在了孩子般的、不会虚假伪装的朱丽叶的身旁,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墨枯修此时对得到回报的爱情给予罗密欧的活力大加赞美:

“这不比为了恋爱而长吁短叹要好些吗?你现在有说又笑的了,你现在是罗密欧了;你现在是你的本来面目了,无论是天性如此还是有意做作:因为一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情人,实在是像一个大傻瓜,伸着舌头东窜西窜的想把他的那根棍子藏在一个洞里。”

(第二幕,第四场,88-93行)

墨枯修在这里暗示,那种夸张做作的贵族式求爱实际上有意隐藏了人心中简单的要与所爱之人融为一体的欲望。 在《维洛那二绅士》中,对西尔维娅()的赞美也是充斥着夸张和虚假的彼得拉克情诗般的求爱方式:

“西尔维娅是谁?她是什么人?

我们的情郎这样地赞美她?

她是贞洁,美丽,而又聪明,

上天把这些优点送给她,

好让她受人崇敬”

(第四幕,第二场,38-42行)

瓦伦坦将西尔维娅“卖给”了普罗图斯,同时又坚持说她是“天堂般的圣洁”,还要求普罗图斯用“神圣”来称呼她:

“……纵然不算神圣,总是承认她是一位高级的天使,君临世间一切生灵。”

(第二幕,第四场,146-8行)

作为世界主宰之光的太阳本身就是一种神性的象征。我们在彼得拉克的《诗选》中可以找到上百个类似的意象;但丁(Dante)也用了同样的比喻来形容他的恋人比亚绮丝(Beatrice)。然而无论普罗图斯在剧中第四幕第四场中表现出如何赞美和崇拜西尔维亚,他很快便将这番诗意的情趣变成了不体面的企图西尔维亚的行为.

在《错误的喜剧》里,西拉鸠斯的安提孚勒斯对于露西安娜表现出同样的夸张的崇拜,在一段带有奥维德诗歌色彩和伪柏拉图主义主题的体诗中,他说道:

“教导我,好人儿,该怎样想怎样说,

打开我毛塞一般的心窍……

难以领略你言谈中的奥妙……

你是神吗?你要把我重新创造?

那么创造我吧,我服从你。”

(第三幕,第二场,33-4行,36行,39-40行)

在此处莎士比亚刻意地使用奥维德《变形记》中的意象作为反讽来讥刺那些为了获取性而迷失了理性思考的男人们,他们就像神带有了野兽的特征。同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在《驯悍记》中找到。鲁禅西奥(Lucentio)将毕安卡(Bianca)比作神话中的女子欧罗巴(Europa),将他自己比喻成一个长着“犄角”的野兽。

《爱的徒劳》中聪明的侍童毛兹也以一番激烈的言辞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恋爱方式:

“只是从舌端进出一支歌词,用你的两脚随声信步起舞,不时地翻白眼,一声唱夹着一声叹息,有时候声音从鼻孔里出来,好像你在寻嗅爱情时要把爱情吸进去一般;把你的帽檐一拉,斜搭凉棚一般遮住你的眼睛;两臂交叉在你的紧身内衣之上,像是一只穿在烤叉上的兔子;再不就把两手插在袋里,像古画里的一个人;别唱一支歌儿太久,唱几句就换一首。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派头。这就可诱惑娇羞的少女,其实没有这一套她们也会被诱惑的;而且可以使他们成为风头人物,――你们注意到没有?――如果他们喜欢这一套。”

(第三幕,第一场,9-23行)

毛兹指出这种恋人的装腔作势只会对那些轻浮,或用伊丽莎白时期的话来说是“”的女人起作用。剧中的阿马都得以诱惑杰克奈塔(Jaquenetta)不过是因为她是个无知的乡下姑娘。可是当剧中年轻的贵族们用同样的手段来和法国的贵妇们搭讪时,就算他们把这些手段运用得更熟练老到,贵妇们也只把这一切看成是一出蹩脚的自恋把戏,完全用错了地方。莎士比亚喜剧中没有一个女主人公被这样的手段征服。西尔维亚,波西亚(Portia)和奥莉维亚主动地将芳心相许,从而自然避免了这一番无聊的求爱言辞。《皆大欢喜》中,罗珊琳假扮成男孩贾尼曼德(Ganymade),瑰欧拉假扮成男孩西萨里奥,她们通过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获得爱情,因此也无需这样的求爱过程。在隐藏她们真实性别的情况下(但并不是没有的意味),她们能用自己的方式重复毛兹对当时流行恋爱方式的批评。作为假扮的男孩贾尼曼德,罗珊琳可以叫停奥兰多满是陈词滥调的追求,不让他用蹩脚的诗句去糟蹋树木;她不单能够取笑多愁善感之爱的俗套,而且还能在求爱开始之前就履行了婚姻的仪式。

罗珊琳带着怨气的话语指出“男人求婚时是四月,结婚时像十二月,女人在处女时是五月,她们作妻时,天就变了”(《皆大欢喜》,第四幕,第一场,139-41行)。罗珊琳说的这种情况就表现在《错误的喜剧》中的安提孚勒斯兄弟上;实际上,莎士比亚在《错误的喜剧》中反复使用了“水滴”(第一幕,第二场,25-40行)和“倒退的时光”( 第四幕,第二场,53-62行)这样的意象来说明这两兄弟本质上是一类货色。他们之间的差别只不过是在爱情的年历上,一个比另一个要走得快些而已:哀菲索斯的安提孚勒斯已经不在爱情的五月天,而是在十二月的时候;不像他那温良的兄弟那样心中充满了“欲望和恋爱”,他此时已是“很快很容易就和妻子争吵”。这两队兄弟谁也无法通过对方看清自己;西拉鸠斯的安提孚勒斯无法理解他兄弟面临的问题,也不能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他自己也无法幸免。剧情主要展现一种完美的婚姻状态中精神价值,但同时莎士比亚也在剧中给出了一个与理想分裂的现实图景:从五月的恋爱游戏开始一直到夫妻彼此感到失望,终日生活在压力和紧张状态之中。

人性恶与善的彰显

莎士比亚肯定了人类原初的完美、善良的本性,《李尔王》中老臣肯特救助迫害过自己的李尔,爱德伽在比武中战胜并宽恕爱德蒙,众多善的形象受尽磨难,但他们所代表的仁爱力量最终战胜了恶。《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的一席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意图,“那灯光是从我家里发出来的。一枝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枝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184)恶徒埃德蒙死前的一番话“我快要断气了,倒想做一件违反我的本性的好事。赶快差人到城堡里去,因为我已经下令,要把李尔和考狄利娅处死。不要多说废话,迟一点就来不及啦”。(《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913)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个万恶的形象,也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深处善的肯定。也可以说,莎士比亚剧中许多人物善恶形象并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例子出现在《一报还一报》中,克劳狄奥是一个教徒,承认自己犯了奸淫之罪,真诚地忏悔,但对于地狱或者炼狱的恐惧使他说出“好姊姊,让我活着吧!你为了救你弟弟而犯的罪孽,上天不但不会责罚你,而且会把它当作一件善事”。(《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318)一个善良的人可以为了生存去犯罪,而他却将这桩罪恶盖以善的名义,绝对的善恶观念已经被生存的欲望扭曲。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作者人文理想的一部。剧中普罗斯彼罗本化身为上帝,斐迪南和米兰达则分别化身亚当和夏娃。当他们抵制了的诱惑后,普罗斯彼罗本凭法术展现了一幅“田多落穗,积谷盈仓,葡萄成簇,摘果满筐;秋去春来,如心所欲,刻瑞斯为你们祝福!”(《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64)的景象。这其实是莎士比亚的对人类理想状态的向往。在剧作结尾,莎士比亚让仇敌之间达成和解,如剧中所说“而我们大家呢,在每个人迷失了本性的时候,重新找着了各人自己”。(《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393)

参考文献

陆谷孙: 《莎士比亚研究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何其莘: 《英国戏剧史》 译林出版社 1999

王佐良: 《英国诗史》 译林出版社 1993

王佐良等:《欧洲文化入门》 外研出版社 1992

朱永涛: 《英美文化基础教程》 外研出版社 1991

吴仁伟: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外研出版社 1988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78

方平编选. 《莎士比亚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刘学东,(男) 1953,03,14籍贯:吉林省吉林市,198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现任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教学法。

上一篇: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水损害与内部排水系统分析 下一篇: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常见质量事故及防治处理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