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的高效 失神的课堂

时间:2022-09-30 03:00:15

误读的高效 失神的课堂

打开百度搜索“高效课堂”,找到相关结果约4030000个。

以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为代表的高效课堂模式在全国推广,一些课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活”的课堂,用专家的话说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在语文倍受质疑的电子时代,这的确让人欣慰不已。然而所谓的高效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似”,一味“求活”,甚至故意把教学难度降低以追求所谓的展示效果,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从而误读了高效的真义,使文道合一的课堂失去了灵魂。本文试图从教学实际案例中吸取教训,避开高效课堂的误区,实现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演”转换到“导演”,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前不久,笔者听过两节名为“高效课堂”的语文研讨课,感触颇多。

其中一节是文言文《口技》。

课堂表演为哪般?

执教者从读到演的课程设计非常流畅,板书也非常漂亮,根本不用擦黑板,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模仿口技人的表演。他首先以洛桑的口技表演导入,然后让学生按课文描述表演。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很高,教师表演的天赋也很高,遇到学生表演不到位的时候,教师亲自示范,博得听课教师和学生的阵阵掌声。课后大家评价:教学设计有趣,课堂高效。

我不解:“有趣”就是“高效”吗?

当然,角度不同,对同一堂课的感觉和评价也会不同。但笔者想“高效”至少包含“教得高效”和“学得高效”两个目标,而前者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后者。语文教学虽然风向多变,但我们始终坚持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步,使学生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说,学生有收获了,课堂才有效;学生收获大了,课堂才高效。上述课例中学生最终学会口技表演了吗?笔者认为不然。他们即使学会了表演,也失去领会用富有魅力的文字塑造有声语言的机会。表演是这堂语文课的主要目标吗?如果偏离语文目标,如果学生没有收获,那么无论学生表演多么投入,也无论老师表演多么精彩,这堂课都不能算高效。

受盛极一时的娱乐节目“超级女生”的影响,现在有些语文名师称上课为“作课”,可见作秀之风的盛行。事实上,正是有失偏颇的评课标准助长了作秀之风。只要看看各级评优课大家关注的是什么就知道了,是老师的表演以及学生的表演,是所谓的课堂气氛、所谓的师生互动,是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经典名言的断章取义。有谁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答案是很少,或根本没有。离开学生的收获谈高效绝对是自欺欺人,不关注学生收获的课堂绝对是失神的课堂。

有时,看到评优课大赛上选手在一堂课结束时匆忙布置作业,笔者心里立刻响起赵本山小品的一句经典台词:忽悠,接着忽悠!

笔者听的第二堂课是创新作文课――《巧为新娘做嫁衣》。

师生对话平等的异化

课堂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执教老师激情、自信、幽默,对学生的回答都给予肯定。从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做法,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极为有效。但是,对学生的肯定或赞扬还要考虑适时适度。笔者注意到这堂课中,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回答,如“你太伟大了”、“你真是天才”、“今天你使我大开眼界”等等,这些话令学生不知所措,也令听课老师不知所云。

然而,在评价这堂课时,有个别教师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是“有亲和力”的表现。笔者认为,这种言过其实的表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大行其道,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会使学生辨不清真伪和是非。老师不管学生提出什么观点都不加审辨,一股脑儿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名加以肯定,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已失去必要的思维层次、思维品质,也失去了相应的严肃性,从而变成了“滑板游戏”,就看谁能滑得更远些。笔者觉得这是“平等对话”的变异,“宽容”的绝对化。新课标中的“师生互动”、“对话平等”绝不是师生全方位的平等。笔者同意钱梦龙的观点,这种“平等应该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也认同小威廉姆E・多尔“平等中的首席”的观点。教师的知识层次、鉴赏能力绝对高于学生,怎能对学生偏颇甚至错误的观点视而不见呢?这种做法连“有效”都说不上,更谈何“高效”?

课堂小组讨论的误读

这堂课最大的败笔就是课堂小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出示两篇学生习作:一篇优秀作文,一篇问题作文,组织学生分别从构思、立意、选材、结构、主题、语言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每次讨论约一分钟,然后老师就提问。笔者认为其讨论误区有二:一是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地,此问题没好,彼问题已来;二是讨论时间不够,小组讨论的问题不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讨论,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致使讨论大多无效。

应该说,小组讨论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错就出在操作上。因此这里要明确几个问题:1.小组讨论究竟“为了什么”?又要达到“什么目标”?2.小组讨论是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吗?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吗?

如果认为不讨论就落后,认为不讨论就不是语文课,那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成了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语文课也就等于讨论课,说得不客气一点是“扯淡课”。这种做法最终结果是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是无效而不是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意如.学习共同体与“好课”概念的颠覆[J].语文学习,2011,(05).

[2]徐晓玲.语文高效课堂的灵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12).

[3]钱海霞.从“主演”到“导演”――浅析高效课堂中语文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J].中学语文, 2010,(11).

(王晓冬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523128)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下一篇:语文课前演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