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看拍卖

时间:2022-09-30 02:03:34

笔者几年前负笈西游,途中辗转多处。期间有幸躬逢中国艺术品热潮席卷全球的盛世,也出入过一些展会拍场。虽未放手一博,却也曾牛刀小试,且待我向各位细说这其中亲历的西洋景。

印象中中国艺术品热潮席卷到德国是在2004年前后,德国老牌拍卖行纳高公司2004年4月为春拍铺垫,在北京展出50多件主推拍品,成为第家在中国开预展的欧陆拍卖行,纳高名声主要来自2000年“德星号”整体拍卖前强大的营销攻势。在斯图加特火车站内搭建的德星号模型和完备的背景介绍,令这次拍卖空前成功,也使纳高成为德国境内名气最大的东亚拍品专家。2004年开始纳高得到不少资深藏家的委托,所出货品虽称不上件件精品,但是每场落槌后总有些被多方追捧的宝物现身。2005年6月拍出的元青花鱼藻纹大盘以48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当场状元。之后不久天价元青花纷纷现身,“鬼谷下山”和“锦香亭”等顿成坊间谈资。同年11月以200万成交的洪武年釉里红玉壶春瓶也可归于此类。

与瓷器相比,字画类拍品向来是纳高公司,甚至是德国拍场的弱项。2006年5月纳高公司曾尝试偏重字画类,并征集到谢稚柳和吴昌硕作品重点推出,可惜结果勉强凑合。谢稚柳的《春山竞秀图》以不到36万成交,应者寥寥。吴昌硕的《富贵多子图》估价40万,成交仅为20万。同场多半流拍,可见字画类拍品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会因为拍卖地点的转移而减少。

拍场上的买家来源据笔者观察,直接来自中国大陆的买家并不多,出现的少数几位也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得手之后也不久留。拍场上活跃的主要还是大陆以外的华语圈中的藏家或炒家。他们高谈阔论,兴趣广泛,各个门类均有涉猎,开拍后小有默契,较少竞价。他们的对手往往来自电话买家,近几次会上接线生多操国语,也可间接反映买家出处。场内德国买家多扮演看客角色,偶有举拍也多是低价货色。笔者曾多次见到一位老妇,专挑无人应价的杂项,多以底价成交,自得其乐。最近风闻国内组织国宝回流团外出购宝,但似乎对以纳高为代表的德国拍场影响不大。文初提到的笔者小试牛刀,并非抢回几件国宝,而是10本总价40欧元的旧书,原属藏家私人书库,也算是流传有绪,物超所值了。

值得说说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疯狂上涨的近两年,德国本土还未出现过以此为主题的拍卖会。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也屈指可数,中国前卫作品更多地出现在艺术博览会上。当代艺术作品只有经过画廊行业的多年淘汰检验,方能被藏家认可,以至进入拍卖行流通交换。国内目前以拍卖行为风向标的当代艺术品流通体系实在危机四伏。

上一篇:艺林广记(三十二) 下一篇:南越王墓出土的大型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