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伦敦玩单车赚百万英镑

时间:2022-09-30 12:05:52

2003年7月,伦敦通过了“伦敦限行”的议案,从2004年7月6日起,凡是进入伦敦市区的汽车需缴20英镑的高额通行费,市政厅希望以此缓解市区拥堵的交通和因为汽车导致的空气污染。

当限行方案正式实施后,一种已被伦敦人遗忘许久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重新流行起来。一个叫吕林的中国年轻人瞅准机会,当起了自行车教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到了170万英镑。

练单车显露商机

2004年6月,我任职的公司向伦敦市商贸管理局出售了一套大型系统管软件,买方要求派专人前往伦敦协助建立维护网络系统。6月23日,我和三名软件工程师持为期两个月的商务签证来到了伦敦。

工作之余,我喜欢独自在附近的里士满公园散步。里士满公园是伦敦市区最大的休憩场所,人工湖边宽阔的空地上,有很多成年人歪歪倒倒地练习骑自行车――原来,伴随“伦敦限行”的实施,自行车又一次成为了伦敦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

成年人学骑车远没有小孩子那么灵活。我坐在公园长椅上,看那些人一会儿摔倒,一会儿撞到树上,显得挺滑稽。忽然,一个大胡子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直直地一头撞到一棵树上,连人带车都倒了,手、脸被树干擦破,鲜血也冒了出来。

见状,我走上前对他说:“我可以帮你吗?”大胡子显得很高兴。和许多初学自行车的人一样,大胡子紧张地埋着头看着车轮子蹬车,我一边在后面双手扶住货架,一边大声喊:“抬起头,别看车轮。”接着,我又告诉他一些骑车要领。不到40分钟,大胡子已经能独自歪歪扭扭地骑行了。

骑着那辆车,大胡子乐得嘴都闭不上了,沿着湖边的路骑了一圈又一圈。临走前,他掏出10英镑塞到我手里,不等我推辞就骑车离开了。捏着这10英镑,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能靠教他们练自行车挣钱呢?

为了不违反英国法律,我打电话向一位华裔律师进行了咨询。律师回答说:“不进行规模经营,对方是非营业性质的,你也是非营业性质的,只是帮帮别人练自行车,收点报酬,不用上税,也不违反外国人在英国打工的有关法律。”

有了律师的答复,我觉得自己的计划更可行了。第二天来到里士满公园湖边,练自行车的人更多了。我选中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大家都是年轻人,应该比较好交流。我走过去打了个招呼:“我是来自自行车王国――中国的自行车教练,我可以为你服务么?”小伙子问我需要多少报酬?我说:“一小时10英镑。”小伙子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像昨天一样,我一边在后面扶住货架,一边给小伙子讲注意事项。小伙子的平衡感比大胡子强多了,只用了30来分钟,他就能独自蹬着自行车跑了,他兴奋地一边快速蹬车,一边冲我大喊:“我会了!我会了!”随后,他爽快地掏出10英镑交给了我。

那之后,只要有空,我就会去里士满公园教人练自行车。渐渐地,我摸索出了一些教练技巧:教青壮年男人,只需要快速地扶着自行车向前推,只要有了速度,自行车自然就不倒;对于胆小的中年妇女,主要是提醒她们注意身体重心与自行车前进方向一致。掌握了这两点,大部分人都会在1个小时之内学会。一些经我教会的人,替我当了义务广告员,说这个来自中国的自行车教练如何了得,这样一来,找我练自行车的人几乎快排成了队。

见生意这么火爆,竞争者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土耳其人也在公园做起了自行车教练,他和我打价格战,收费比我少了2英镑。有人见他那里便宜,本来在我这里排队的,就跑到他那里去了,我的生意被抢去了不少。几天之后,问题更加严重,里士满公园里教自行车的教练越来越多,有西亚人、非洲人,还有南美人。

为了抢夺客源,价格战越来越残酷,仅仅一个星期工夫,就降到了4英镑一小时。见状,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可是,心里又有点不甘心:我发现的赚钱点子,就这样给别人了?不行,得动动脑筋。

巧当单车教练

琢磨了半夜,我终于想出一个主意:你降价竞争,我就以质取胜。第二天,我找了一辆免费自行车骑到里士满公园,然后拿出自己十几年练就的骑车功夫,把自行车骑到只有20厘米宽的马路牙子上。这场表演一下子就引来了不少人围观,我在窄窄的马路牙子上越骑越快,引来一阵阵掌声。有几个教练不服气,也把车骑到了马路牙子上,可我在国内穿街窜巷练出来的技艺哪里是他们能比的,一个接一个都掉了下来。我意犹未尽,又给大家表演了原地掉头、放双手、单轮骑行、慢骑等绝技。围观的人纷纷赞叹,有几个英国青少年马上把我围起来,表示要学习。

我收下了他们,组成了一个培训班,专门教练骑行绝技,每小时收费12英镑。又回到了门庭若市的好时光。

里士满公园每天有几百人学练自行车,把公园里的空地都几乎占满了,还有许多人没有地方练,只好在旁边等着。这时,我联想到中国国内的各种“办班热”,又有了主意:要是有一块自己的场地,办一个自行车训练俱乐部,变学车为玩车,那收益可不得了。

毗邻公园的温布尔登公园有很多私人网球场,夏季天热,打球的人少,很多场地都空着。我一连问了两个网球场是否愿意租给我做自行车训练场地,但都被客气地拒绝了。

来到第三个网球场时,我改变了自己的说法,只对俱乐部的老板克林先生提议:是否可以由克林先生办一个自行车训练俱乐部,由我招揽学员并负责教练工作,利润对半分成。克林先生开始还比较犹豫,最后终于同意试一试。

第二天,克林先生把球网收起来,六个场地之间的隔板也拆了,形成了一片很大的空地。我来到里士满公园,首先对“培训班”的几个小伙子说了,欧洲人个个都是俱乐部迷,我一说,他们都兴奋异常。我想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到处招徕会员不方便,便请他们几个到处宣传一下,帮助招徕会员,并且向他们许诺:谁带来5名会员,谁的会费就免了。这几个小伙子马上骑着自行车在公园里到处张罗开了。不大工夫,每人领来了一大群人。

可是,这么多人,我一个人当教练忙不过来。于是,我决定“化敌为友”。我找到那几个竞争的“教练”,聘请他们去俱乐部工作,每小时工资3英镑。有这样不用操心,又能赚钱的好事,他们无不欣然答应。那天下午,我共聘请了5个教练。

克林先生经营俱乐部到底经验丰富。自行车俱乐部每位会员每天交费20英镑,每天可以在俱乐部活动6小时,累了,可以到休息室休息,休息室有电视机和台球桌,俱乐部还免费供应饮料。

第一天下来,我和克林先生结了一下账。今天来了45名会员,共收入900英镑,除去饮料、水、电和5名外聘教练的工资,净赚约500英镑。

可是,两个月的签证很快就要到期了。就在我无比惋惜的时候,伦敦商贸管理局为了保障系统的运行,批准了一张长期工作签证,幸运之神降临在我身上。

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去。

为了满足一些高端会员的需要,在与克林先生商 量后,我辟出了1/4的场地,找来材料搭建了一个更有难度的练习场。其中包括沙地、小桥、台阶、石头路、泥巴路等各种能想到的不良路况。为了保证会员安全,我规定要进高级场地,必须经过我的考核允许,并必须佩戴全套的头盔、护腕、护膝等保护装备。

车轮碾上沙地,顿时就陷了下去,怎么用力也没效果,扑通――倒了;遇上台阶的更倒霉,有希望能借助惯性冲上去的,纷纷后轮翘起,摔了下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泥地,我特意拖来的黄泥浇上水,冰面一样滑,车轮一碾上去,自行车就横着倒下来了……

高级会员们个个灰头土脸,都不吭声了。

遇到沙地要减速,用骑慢车的平衡度控制车辆,一点一点地把车挪出来;上下台阶更不能着急,必须用一个提笼头的动作,先把前轮提到台阶上,然后再发力把后轮带上来;而在泥地骑车最重要的是要能感知自行车打滑的方向,然后利用身体向反方向用力,维持车辆平衡……

网球场借机下蛋

当会员们在我的指导下,慢慢地都可以在恶劣的高级场地骑行如飞的时候,我宣布他们可以顺利毕业了,并告诉他们,不管他们到了哪个国家,都可以骑着自行车独当一面了。

所谓艺高人胆大,自觉有了满身的好车技,会员们开始自发举办自行车冒险游戏。他们会三五成群寻找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地势玩自行车,或者是崎岖的山道、或者是台阶复杂的小广场……经常有人摔倒,但没人退却,而他们的表演总会引来观众无数。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师,在他们的宣传下,俱乐部生意更是火爆到了极点。

我的“唐牛”自行车冒险俱乐部开始正式挂牌,而以前俱乐部的首批毕业会员,则全部被我聘请回来成为了教练,我将自己的保留绝活以及创新的花样一一传授给他们,再由他们去教授手下的会员,这样一层一层传授下去,我俨然一个武侠门派的掌门。

建立了这样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教学体制,最大的好处就是,我只需负责教会自己下一层的会员,最底层的会员在学会了教练教给自己的内容后,即可获得教授比自己更新的会员的资格,而只要担任了教练职位的会员,则都能在我那里领到属于自己的薪水。

仅仅3个月,“唐牛”的会员翻着跟头往上激增,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除掉场地租金和给教练的薪水后,每天的利润相当可观。

除了赚钱以外,我还开始注意打造“唐牛”这个品牌,在与伦敦市相关机构协商后,我在市郊举办了一次山地自行车冒险赛,冠军将获得税后1万英镑的高额奖金。这次比赛精彩纷呈,引领了伦敦青年人的城市运动时尚。同时,这场赛事使得“唐牛”不仅成了伦敦家喻户晓的名字,让街头小伙子以身着“唐牛”会的T恤为荣,而且吸引了其他城市投资人的目光。

不久,在我的授权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诺丁汉三地的连锁“唐牛”式业。总教练则是我指定的最得意的三个弟子,我作为“唐牛”的总老板,每个月将获得近8万英镑的纯利润。

2006年11月,我算了一下,等到今年底,将获得大约170万英镑的回报。至于到签证期满的时候是留下来继续掘金还是回国,我倒没想那么多。毕竟,我才24岁,如果想获得绿卡,170万英镑足以办下最高档次的投资移民签证;如果想回国,光是“唐牛”的转让费恐怕都会超过自己的所有财产价值――不管是走是留,自己这个富翁都是当定了,那又何必去为将来的事情提前着急呢?

上一篇:曲措:中国红歌会上天籁之声 下一篇:“贵女”正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