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时间:2022-09-29 10:56:15

简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一直以来就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但其失败的案例却时常充斥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水土流失现象就是一种人类利用土地的不当造成的环境生态的破坏。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要最为典型与严重。

[关键词]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历了大约46亿年的漫长岁月。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地球环境一直不断地发生着相对缓慢的变化,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造山运动,都曾强烈地改变地球面貌。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叠加影响已使地球环境以前所未有速度与规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活动也相应成为全球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最活跃的营力。其中,土地利用作为这一营力的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与交叉作用最直接与最亲密的关系,日益成为事关生态环境和谐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深入,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其他污染的侵入,使土地不仅在数量上有所下降而且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表现为土地浪费、土地闲置、耕地锐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结构不合理、忽视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资产流失、违规、违法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与调控手段的缺乏却使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来看,“吃饭”与“建设”的目标分别由“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率”、“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具体指标加以落实与调控,而“保护环境”的任务虽然也有生态建设项目等措施支撑,但事关任务实施成败的调控媒介残缺与监控手段定位的模糊,却使该目标仅流于华而不实的措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这一事关生态环境和谐的关键因素的良性作用发挥,也恶化了二者相互依赖、协同演化的宏观环境。

水土流失作为一种严重的生态问题,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投入以及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威胁当地土壤水、肥环境和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地形支离破碎,植被严重破坏、植物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功能急剧衰退,属于生态脆弱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的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区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建设工作,特别是1999年国家在西部10省363县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影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第一,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该区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安全。

第二,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1800毫米。同时,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每年需200-3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

第三,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形成沙漠,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

针对黄土高原的具体情况,需要秉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本前提)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

4.复垦回填。

在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下,需要世界每一个成员都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采取措施,维护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的生产要素,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

上一篇:关于油藏流体连通性和分隔性的研究 下一篇:探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