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将”的虚词用法

时间:2022-09-29 10:40:23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本文以这部小说为语料,分析书中“将”字的虚词用法。

[关键词]《儒林外史》 将 副词 介词 助词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46-02

根据统计显示,“将”字在《儒林外史》这一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为376次,从语法功能上讲,有作名词用的“将”,如: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第一回);有作动词用的“将”,如: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著诏书,带领许多人,将著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第一回)这里的“将”有“拿”的意思;有副词用的“将”,如:到晚,将三更时分(第四十三回);有当介词用的“将”,如: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第一回);有助词用的“将”,如:对面一头撞将去。(第十二回)

下文不讨论“将”字的实词用法(即名词和动词),仅就“将”在该文本中的虚词用法展开描写,进行研究分析。

一、“将”作副词

“将”作副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为143次,约占“将”字使用总数的38%。分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对未来情况的判断,主观意愿比较强,“将来”一词出现得最多

例:

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第一回)

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坟墓,不要出去作官。(第一回)

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请老舅来行礼。(第五回)

(二)表示接近某个时间或临抵一定数量,“将”“将近”“将及”

例:

将近河岸,只见舱中坐著一个人,船尾坐著两个从人,船头上放著一担食盒。(第二回)

初九日,天色将晚,第一篇文章还不曾做完。(第二回)

酒席将阑,又谈到前日这一场官事。(第六回)

(三)表示动作或情况不久就会发生,“将”“将要”,有渐之辞

例:

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了。(第一回)

把这二十两银子吃的将光。(第二十七回)

到晚,将三更时分。(第四十三回)

(四)表示动作或情况刚刚结束

例:

将到岸边,那人连呼船家泊船,带领从人,走上岸来。(第二回)

那日,将到高要县,不过二三十里路了,严贡生坐在船舱里,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第六回)

两公子将要睡下,忽听一片声。(第九回)

作副词的“将”的前三种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而“将”表示动作和情况刚刚结束的这种用法现已在普通话中消失,仅在方言中可见。

二、“将”作介词,分别作工具式和处置式

(一)工具介词

工具介词,文本中的工具介词出现的频率是12次。约占“将”字使用总数的3%。介词引进谓语动词凭借的工具、材料、方式、依据等,相当于“拿”“用”“以”。例:

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第一回)

张乡绅将眼睛四面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第三回)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第七回)

(二)处置介词

处置介词,表处置的“将”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有169例,约占“将”字使用总数的45%。且文本中广义处置式又是处置式中频率最高的。

王力先生说:“凡是助动词把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式。处置式是把人怎样安排,怎样支使,怎样对付;或把物怎样处理,或把事情怎样进行。它既然专为处置而设,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处置式的主要语法意义是表示处置,即主语通过动作行为使受事宾语发生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处置式中的介词主要作用是把受事宾语提前,处置式要求宾语有定。

1.广义处置式。双宾语结构VB+O1+V+O2,其中VB是“将”,O1是“将”的宾语,也是后面动词的宾语,V是动词,O2是动词后的宾语。

(1)处置(给):将O1给O2,这类处置式动词的语义大多是“给予”义。这里的宾语多是受事宾语。例:

回来将这话说与蘧公孙道。(第十回)

将书递与四公子。(第十二回)

将一个小纸包递与宦成。(第十二回)

(2)处置(作):将O1当作O2,这类比较少,只有两例。这类处置式动词的语义多与“认定、当做”义等感知类动词有关。这类句式中的动词无论是实际的动作行为还是意识性动作行为,都表示一种改变,其后的宾语表示的就是改变后的形式。例:

在打稻场上,将一个稻箩翻过来做了桌子,放着一个象棋盘对著。(第十六回)

沈大年既系将女琼枝许配宋为富为正室。(第四十回)

(3)处置(到):将O1放到或者放在某处,这类处置式动词后面带有表处所或方位的名词,有时动词后还有“于、在”等介词。句式的语义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行为把受事宾语放到或放在某处。句中动词一般为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动词。例:

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只得承谢众人,将酒接在手里。(第二回)

忙将老太太抬放床上,请了医生来。(第四回)

因将炉取在手内。(第十一回)

2.狭义处置式。

(1)动词前后带有其他成分:

a.动词前带有其他成分:VB+O+X+V。例:

悉将交接的事当面言明,王太守许定出了结,辞别去了。(第八回)

今将本犯权时寄监收禁,候上宪批示,然后勒限等情。(第九回)

将家私三七分开。(第十八回)

b.动词后带有其他成分:VB+O+V+Y,分以下三种。

1)Y是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例:

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第一回)

将县衙门围的水泄不通。(第五回)

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第十三回)

2)Y是“了”或“着”。例:

将毡条铺了,食盒打开。(第一回)

次日早晨,大摇大摆的出堂,将回子发落了。(第五回)

当下将笔砚纸盘收了。(第十五回)

3)Y是动量词。例: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第三回)

两因将那一席话又述了一遍。(第十回)

因将他生平的好处说了一番,季守备也就肃然起敬。(第二十六回)

(2)VB+O+V。例:

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第三回)

知县差班头将和尚解放,女人则交给美之领了家去;一班流氓带著,明日早堂发落。(第四回)

明日早堂,将这老师父拿进,打他几十个板子。(第四回)

端端正正掉在燕窝碗里,将碗打翻。(第十回)

3.致使义处置式。致使义处置式与一般处置式不同,这类处置式中的介词所控制的对象不是动词的受事,而是其施事或当事。这类处置式的谓语大都是非行为动词或形容词,是使动义的动词或形容词,所以语义上处置性不太显著。在这类句子中,介词“将”本身并无“致使”义,“致使”义是由句子结构本身所显现的。例:

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第四十一回)

以引进受事为主、构成处置式的介词“将”和引进工具语的介词“将”都是由表“持、拿”义的动词“将”虚化而来的,在晚唐五代迅速发展,宋元明时期是其繁荣期,明清时期至今逐渐衰落。在现代汉语中,引进工具语的介词“将”已消失,表处置的介词“将”也被“把”所取代。

三、助词的“将”

“将”在近代汉语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动态助词。在《儒林外史》中只有21例。用在动词之后表动态或表动作的开始、完成、动作的持续等,相当于动态助词“了”“着”。和“将”组合的动词从音节上看有单音节动作词也有多音节动词,语义上多是动作动词,常带趋向补语。

它在《儒林外史》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将+趋向动词

如:

翟买办赶将上去,问道:“秦小二汉,你看见你隔壁的王老大牵了牛在那里饮水哩?”(第一回)

他爬将起来,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第三回)

对面一头撞将去。(第十二回)

(二)动词+“将”+宾语

如:

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该请僧人追荐,大门上挂了白布球。(第四回)

向知府叫将他父子两人行李搬在书房里面住。(第二十五回)

迟衡山叫将邸抄借出来看。(第三十四回)

(三)动词 +“将”+复合趋向补语

如:

看了一回,只见蒙蒙的细雨下将起来。(第二回)

话说众回子因汤知县枷死了老师父,闹将起来。(第五回)

喝道:“赶将出去!”(第七回)

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字开始从动词向助词转化。从晚唐五代到宋,“将”的功能逐渐规范为作表示动态或动向的补语标志,格式统一为“动+将+补”。宋以后经过元代的反复,随着助词系统的调整和助词“了”的兴起,助词“将”逐渐走向消亡。现代汉语中“将”的这一用法已消失,被动态助词“了”和“着”所取代。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

[3]刘海燕.简述.水浒传.中“将”的用法.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6月.

[4]张小芳,王新颜.“将”字句的历史演变轨迹及其衰落的动因.现代语文,2008.

[5]曾真.说“将”.硕士学位论文,2006.

[6]王景丹.《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殷都学报,2001.

[7]徐姗姗.《儿女英雄传》中“将”的虚词用法研究.读与写杂志,2009.

[8]高育花.《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的处置式.古汉语研究,2006.

上一篇: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和安全分析 下一篇:简论安全保障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