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课程:让学生过上一种情智交融的物理学习生活

时间:2022-09-29 09:47:43

“1+x”课程:让学生过上一种情智交融的物理学习生活

一、“1+X”课程缘起

新教育认为,课程即生活,课程即环境,课程即机会。初中物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但实际教学中,我们远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生活经验,缺少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实验性、探究性,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基于对当下物理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我校提出了初中“情智物理”的教学观点,让学生过一种情智交融的物理学习生活,开启了初中物理“1+X”课程的研发之旅。

二、“1+X”课程目标

让物理学习融入生活;让物理知识拥有温度;让物理实验触发好奇;让物理探究启迪发现;让物理课程丰富经历。

用心感知世界,用手触摸科学,

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深刻共鸣。

三、“1+X”课程架构

初中物理“1+X”课程,“1”是义务教育物理国家课程,“X”是校本课程,“1+X”是指在卓越实施初中物理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养成科学思维,进行实验探究,具有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升、拓展,生发出校本课程,有“文学中的物理知识、地理中的物理知识、生物中的物理知识、体育中的物理知识”等学科渗透类课程;“趣味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物理实验、课外实验创新活动、科技作品创新活动”等实验拓展类课程;“学科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实践类课程;“物联网下的比特实验室、STEM教育实验项目”等研究性学习类课程。

四、“1+X”课程实施

(一)初中物理国家课程的卓越实施

1.实施原则

①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融合

学科立场,就是指尊重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物理教师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好了吗?注重了观察、实验、思维活动了吗?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符合学习物理知识的实验环境了吗?学生实验,为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途径了吗?

学生立场,就是尊重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尊重差异,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否学会了、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活动参与是否主动。

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的融合,就是要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统一,学科立场服务于学生立场,在学科教学中确立学生立场。思考学生懂什么、怎么懂、是否悟

懂了。

研究教材的“知识序”,研究学生的“认知序”,整合成为教师自己的“教学序”。遵循教学认知规律,进行科学教学,带领学生进入享受物理学习的境地。

②情感与智慧融合

把自己当学生。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走进学生的心田,不用成人的思维包办和代替。

把学生当自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的人。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就放手让学生在设计中、探究中发现问题,突破障碍,解决问题。

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脆弱的,稚嫩的,教师要关乎学生的心理感受,以表扬、肯定、鼓舞为主。

把自己当自己。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具有灵魂、有信仰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憧憬未来,有梦想追求的人,进而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成功的一面。面向他人的教育与朝向自我的教育相互转化,到达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做最好的自己!

2.课时安排

按照初中物理课程实施每周基本课时3节。教材、教参、课标预设的课时都是基于所有学生的基本现状而定的,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教材中的课程、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以学生最熟悉的水为例,讲自然界中冰、水、水蒸气的三态变化,让学生整体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系统,进而再去学习每一种物质的物态变化发生的条件、特点。再如,电学教学,我们一改“原来先讲概念,再去实验室”的做法,变为直接走进实验室,相信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做中学,做中悟,生成概念,增加实验的机会。

我们拿出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用于开展物理知识的拓展延伸。同时,对物理爱好者,另外开设每周一课时自主选修的物理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双休日在家时间,不作统一规定。

3.方法变革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方法显性化,学生优先化。”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实验情境中,让他们主动去经历智力的探险。

学生思考“五个点”:

起点:衔接学生的已知,架起学习的“心”桥;

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中学”生成知识;

难点:琢磨学生的难点,回归学生思维的起点;

重点:注重学生的能力,多变“教”与“学”的方式;

盲点:关注学生的差异,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情境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核心引导思维,情境与思维同步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情境创设“五突破”:联系生活,创设学科情境;引发冲突,创设愤悱情境;基于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活知识,创设应用情境;学生参与,创设生成情境。

在情境中,给予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学生做对了,说不定只是模仿;学生做错了,绝对是他的原创。学生的错误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太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还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全班学习。

课堂教学五个“真”:创设真情景;引发真问题;进行真探究;投入真情感;追求真智慧。

例如,磁场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可以这样教学:

第一步,直观演示,引出概念

教师演示:磁体靠近系着棉线的回形针,回形针被吸引并悬在空中不会掉下。当用铁板隔开磁体与回形针,看到磁体对回形针没有作用,回形针掉下来;再做实验,当用薄木板或玻璃隔开磁体与回形针,看到磁体对回形针还是有作用,没有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比实验中,引出磁体周围实际上存在着特殊物质――磁场。

第二步,类比迁移,认识概念

有学生不理解,就用学生明白的话类比学生不明白的道理。运动的地方叫什么?运动场。买菜的地方叫什么?菜场。这种“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老师喜欢学生,学生喜欢老师,师生之间有没有情感?有,我们称之为――师生“情感场”,师生“情感场”确实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磁场”同样如此,看不见、摸不着,但在磁体周围确实存在这种特殊物质,学生一步一步心领神会――磁场概念。

第三步,学生实验,理解概念

千言万语说不清时,亲自实验,眼见为实。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动手操作,将条形磁体放在桌上,然后把小磁针依次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观察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并把此时小磁针指向画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不同地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是不同的,顺理成章生成“磁场它是有方向的”。这一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得有“据”有“证”,有“情”有“理”,有“知”有“味”。

活动: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通过瓶盖上扎的小孔均匀撒一些细铁屑在条形磁体周围,当学生亲自实验看到此景,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惊讶声,为什么铁屑会出现这种分布?再请学生把感知到的情景画下来,给画出的曲线加上箭头。这些带有箭头的曲线,就可简单而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和方向。这样的曲线给它一个名字――学生异口同声说出“磁感线”,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心里已有准备接受这个新名词。

如此一来,顺理成章,融会贯通,知识就有了生命,它就不再仅是一个枯燥、死板的概念,它就会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

概念规律建立得有“知”有“味”;实验探究过程得有“据”有“理”;知能体系复习得有“感”有“悟”。不管哪类课型,其基本流程都可以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互动生成、反馈检测、总结提升”来进行总结,但对成熟优秀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不强求统一模式。

(二)基于校本的课程拓展开发

1.学科渗透延伸,拓展物理学习内容

学科拓展延伸,分两类,教材内容上未涉及的,但现代科技发展更新的内容要作相应补充,如《家用电路与安全用电》中“熔断器”增添了“空气开关”等;有些问题教材未作深入阐述或未阐述,但在学生探索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如光学中我们补充了“3D眼镜”是怎么回事。

以班级为单位,自选班级物理达人和计算机兴趣小组成员共同组成编辑组,自编物理小报,有物理论坛、决胜千里(学法指导)、思维体操(物理实践与思维训练)、物理大观(物理学前沿与物理学传略)等栏目,同学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探索物理的浓厚兴趣。有手抄报,更有电脑绘制版的,信息技术支撑、网络学习,为学生打开了自由学习的创作空间……

我们干脆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布置学生小论文写作。《声》学完后布置了“掩耳盗铃”、“隔墙有耳”;《热学》一章完成后布置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机械运动》一章教完后,布置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力学学完,布置了“假如没有重力,假如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怎样”……从谚语、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知识,又发展到运动场上的物理知识,厨房里的物理知识,地理地形地貌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论述。学生所表现出的探索和写作的热情连老师都会刮目相看,从物理到其他各学科的渗透、融合,到对自己学习态度的再认识,最后同学们甚至还上升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只要你给孩子一个支点,他就能用杠杆撬起整个地球。

2.主题性活动,丰富物理学习生活

每周安排一节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书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例如,初二的小孔成像、望远镜与显微镜;初三的简单电路设计、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组装电动机模型等。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进开发区热电厂、自来水厂,走进身边的企业家、科学家等,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收获,如《能源环保与科技进步》《煤宝宝在环保电热厂的一生》《探究身边的水》《国际最先进的电焊技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关节》《仪表数据的实质解密》等。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整理,学生基本确立了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与技术四大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每一个活动领域内设计了相关的活动,提供了一些成型的可供老师、学生参考的活动案例。部分案例也入选了《南通市初中科学活动课程》。

每周社团活动时间,物理兴趣爱好者自己选课走班,其中物理学科有学科知识拓展学习类,趣味物理实验拓展类等。

3.研究性学习,培养物理探究能力

经过上述两项课程拓展活动的培养与熏陶,物理爱好者慢慢脱颖而出。对于学有余力,且痴迷于神秘的物理世界的同学,我们物理特色教师还给他们量身定做了“研究型学习”的方案。

一种方案是让喜欢走进比特实验室的学生,自由想象,研究创造自己的物联网传感电子理想

作品。

另一种方案是从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出发,活动设计

的素材要紧扣教材进度,尽量要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型化的试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主要利用课余时间,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延续综合实践活动或社团活动的相应话题作深入研究学习。并把研究过程都记录下来,通过电脑技术制作成视频影像资料。如学生作品有《水垢的克星》《有趣的实验――瓶子赛跑》《探究衣服布料保温性的差异》《生活中的静电》等。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家长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4.举办科技节,搭建学生展示大舞台

我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邀请中科院院士、教授专家走进校园,为全体学生作科学报告、讲座。学校成立校级少年科学院,设立“学校 ― 年级 ― 班级”三级管理制度。组织科技爱好者,参观省市级科技馆;组织物理小达人,参加国内外的科技活动。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孩子们做一些适合初中学生自行探索研究的物理课题、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社会调查及主题竞赛等活动,在科技节的闭幕式上,一展学生的各类活动成果,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扩大学生学习物理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课程研发的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初中物理‘1+X’课程”的研发取得初步进展。在历年来的中考中,我校的物理成绩始终处于海门市中考首位,在全南通市也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不仅提升了我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且带领着整个海门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学生已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特等奖和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学校历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学校奖,6名教师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指导教师奖。从2012年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开始,每年都至少两个以上作品获得全国二等奖。2015年又有4个作品获全国二等奖,4个获得全国三等奖。学校被评为“省级以下优秀组织单位奖”。从2012年起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电子技师认证活动,每年都有近百名学生获得“电子百拼”“疯狂毕加索”和“物联网传感电子创新设计”项目的江苏省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各项目的团体奖,蔡文海老师和张征老师两名教师不仅是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而且获得了三级电子技师的教练员证书。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在前几年获省级奖的基础上,陆文浩等三位同学又获得2015年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历年的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中,我校有数十名学生获得部级、省级“小院士”、“小研究员”和“预备小院士”的称号。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材研究优秀学科基地、南通市初中物理优秀学科基地,“海门市情智物理工作室”升格为“南通市级物理工作室”,学校成为江苏省STEM教育首批试点单位……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中学)

上一篇:试论科技英语的特点 下一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