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反映生产劳动纹样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9-29 07:52:25

汉代反映生产劳动纹样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具有非常大的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本文重点通过对汉代以表现日常生产劳动为主要装饰纹样的画像石展开研究,从艺术构图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画像石装饰纹样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美术的构图技法理论,进一步论述画像石装饰纹样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发展中,汉代作为一个统治时期长达400多年的封建王朝,涌现出了众多独特的艺术门类,其中,汉代的画像石艺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人们在营建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时所使用的刻有丰富装饰纹样的建筑构石。画像石艺术不仅是汉代古典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而且对汉以后艺术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一、画像石纹样的类别

目前,经过考古出土并被发现的汉代画像石数量较多,分布地域非常广阔,纹样形式也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汉代时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纹样中,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有的描写的是升仙传说,有的描绘的是历史故事,等等。反映现实生活的画像石占比较大,其中表现生产劳动方面的纹样写实性很强,非常精彩。这些纹样内容主要包括农耕、冶铁、狩猎等日常的生产劳动。

二、产生背景

秦朝灭亡以后,国家的政治体制荡然无存,礼崩乐坏,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连年战乱,时局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大量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生活异常艰难。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摆在新兴的汉帝国面前的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尽快发展经济,恢复农业生产。汉朝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治理国家。尤其是文景两帝又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徭役和劳役负担,稳定了汉初的统治秩序。正是由于诸多惠民政策的推行和实施,汉朝国力得到明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先进的生产技艺使人们开始关注发展生产,人们崇尚生产劳动,并将包括农牧、渔猎等日常生产劳动的形象作为装饰纹样,以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这些纹样在现今发现的画像石上表现得尤为生动。

三、表现生产劳动类画像石纹样的艺术特色

(一)农耕图像

汉代转变了秦代以来的治国政策,采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使汉初社会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到了汉代,牛耕技术的普遍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大规模使用,促使以耕种为主的农业活动成为汉代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因此,在汉代画像石的纹样中,出现了许多以耕种为题材的装饰纹样。目前,在我国的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等地均有农耕纹饰的画像石出土。其中,以陕西绥德和江苏睢宁双沟先后出土的两幅《牛耕图》画像石最具代表性。

陕西绥德地区的牛耕图画像石主要表现了一大一小两个人物和两头耕牛在田间劳作的形象。画面正中,一个由木头做成的架子横架在两头牛的颈部,两头牛拉犁并列前行。画面对犁的刻画非常细致,架子上有犁辕,后面连接着犁铧,两头牛同时用力,极大地提高了耕种效率。由此可见,汉代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铁制农具的制造和使用技术。耕牛后方,绘有两个人物形象,其中一人,身形较大,表现突出。此人跨步前行,一手扶犁,另一手则举鞭赶牛,驱使两头耕牛同时向前移动。在他身后,有一身形较小的人物形象,他被安排在整幅画面的左下角,紧随着扶犁者亦步亦趋,全神贯注地从手中的布袋中掏出种子播种。画面中的各种形象浑然一体、古朴大气,生动地表现出一个田间农业生产的劳动场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苏睢宁双沟地区的牛耕图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则更加热闹,形象也更加生动。画面主要描绘了两头耕牛,并行拉犁耕种,一人正扶犁驱牛犁田。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在人物的表现方面尤为出色,通过对人物衣着、面部表情、身形姿态的细致刻画,增添了画面的观赏性。扶犁者身着薄衫、裤腿上卷,腮部微鼓,大声赶牛前进,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自他身后,紧随一名瘦小的人物,左手挎篮,右手撒种,边播种边提醒前面的人不要偏离位置。在田地不远处,还有两个身着长衫的人物形象,一人挥锄,正在锄草,另一人则肩挑长担,担前为壶,担后为筐,行走飞快,希望能将热腾腾的饭食送给在田地中辛勤劳作的家人。对于这些人物细节部分的描绘,唯有创作者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充分观察,才会将人物形态、肢体语言表现得如此栩栩如生。画面右侧一辆双辕车停放在田隅,车上栖卧着三只鸟,车下伏卧着一只犬,完整地展现出一幅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田间劳作画面。

创作者在画面的构图上巧妙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设置各种形象。在人物表现方面,有的人物画的非常高大,而有的人物画的却非常瘦小;在画面内容方面,有的形象表现的动感十足,而有的形象则是静止不动。正是由于这些不经意间显现出来的对比,使这些形象呈现出大小有别、动静相宜的效果,带给人们丰富的观赏体验。

(二)冶铁图像

汉代农耕水平飞速发展,这与当时铁制农具的运用和普及分不开。铁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制作原料,因其造价低廉且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用度,逐渐取代青铜被广泛用于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制造中。由于社会对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汉代,冶铁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呈现出“规模巨大,冶炼工序集中、设备齐全”的特点。特别是在汉文帝时期,国家颁布了“除盗铸令,使民放铸”的法令后,各地的冶铸业迅速发展。因此,冶铁技术作为人们日常生产劳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画像石上的纹样上也有所体现。

在山东省滕县宏道院出土的《冶铁图》就较完整地表现出汉代冶铁工艺的过程。画面纹样呈横向构图,全面展示出汉代铁器从冶炼、锻造到磨制的整个过程。在画面的最左端,两个工匠正用力推拉一个大型的椭圆形皮橐鼓风,皮橐由四根吊杆拉起,被悬挂在横梁上。皮橐下,有一人屈腿仰卧,双手上擎举着皮橐,皮橐旁边还绘有一人执刀。画面中部,两个匠人相对而立,中间放置着锤锻用的铁砧,他们正挥舞着手中的工具锻打兵器。左边的匠人一手把刀放在铁砧上,一手拿着小锤锻打,右边的匠人则双手握住大锤与其敲击配合,在他右边还有二人依次站立。旁边,有一工匠坐在磨具一侧,举起刚刚磨好的刀,正在查看刀口的锋利程度。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已经磨好的三把铁刀,还有一人正举着刀往墙上悬挂。画面靠右侧,一个工匠跪坐地上,双手扶刀在磨石上打磨,一旁的工匠也欲将刀挂于墙上。最右侧,屋子外面,有人拉绳,好像正在运送矿石。

画面结构以屋内的一条横梁为轴线,呈“一”字形展开。在不大的构图空间内,大大小小的十余个人物形象和各式物品分列其中。这些形象中有的两三人一组,有的则独立出现,形象与形象之间相契合。在具体表现方面,前方的人物与背景中物品相互呼应,体现出极强的空间效果。形象与形象在虚实间拉开了空间的距离,在疏密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

(三)狩猎图像

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和发展,人们逐渐适应并开始沿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农民利用土地耕种,食物来源得到了充足的保证,而传统渔猎作为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经济生活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在补充农牧经济之余,渐渐演变为官僚贵族们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通过狩猎,不但可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且还可以向他人展示自身强大的力量和信心。

其中,在陕北地区发现的《人虎搏斗狩猎图》画像石上,就形象地表现了猎手在狩猎时与野兽搏斗的惊险场面。此图为横向构图,由多组相连的图像构成。画面最左边,一位猎人一手持棒,一手持盾,双脚呈弓步用力前蹬,用手中的盾牌抵挡已经扑到面前的猛虎。画面的中部,另一猎手手执斧钺,一手死死扯住前方的虎尾,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欲为同伴解困。就在这名猎手身后,又窜出一只猛虎,猛虎腾空跃起,伸出前爪向他扑来。跃起猛虎的背后,则有一名手持弓箭的猎手,他蹲坐在地上,双手用力拉满弓箭,正欲射向前面的猛虎。在画面的最右边,弓箭手的背后突然间出现了一只长有双角的猛兽,只见它双目圆睁,张开血盆大口,呈猛扑吞噬状,从画面外直接按住了弓箭手的腿和脚。由于整个搏斗场面异常激烈,草丛中的飞鸟也受到了惊吓,都全部飞到了天上。

这幅表现人物狩猎场面的图画可谓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作者在表现画中猎人面对猛兽攻击时,将他们刻画得英勇无畏、泰然自若,形象地展示出汉代人们骁勇强悍的特性和强大的自信心。整幅画面的内容非常生动,无论是跳起的猛虎,还是惊起的飞鸟,动势都非常强烈,这与猎手的临危不惧形成了鲜明对比,各个形象间动静交错,有极强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不愧为中华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在选题上涉及广泛,在内容上也大胆创新,为今天的人们展示出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汉画艺术。

汉代的画像石纹样艺术,不仅在考古学、图像学等领域备受关注,而且在绘画艺术领域也具有极高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从形象表现来看,这些图像虽然刻画幼稚、笔法古朴,但无论是对场景内容还是人物细节的表现都细致入微,这充分说明汉代人们在进行创作时,已经开始注重观察生活,并将生活的感受与内心的感悟上升到艺术创作中。在画面的安排方面,汉代人们通过对画面内容的把握,利用自身高超的绘画构图技术,巧妙地将每个形象都安排在最合理的位置上,让人们在观看时,能全面欣赏到画面的所有内容,同时还能引导观者按照自己的构图思路来欣赏作品。在绘画主体方面,汉代人们运用了大量对比的创作手法,来突出整幅画面的主要形象。在动与静、大与小、虚与实、疏与密之间交叉使用,不断变化,向人们展示出自身极其娴熟的绘画艺术功底,现在看来仍然让人惊叹。

两千多年前,汉王朝在画像石上所描绘的精美画面,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技巧,带给人们无尽的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人们还可以窥见汉代社会真实的生活面貌,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强大与繁盛。如今,这些来自砖石上的凝固艺术,也为今天各个领域开展的汉代社会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广州航海学院)

上一篇:觉醒者的人生困境 下一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译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