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时间:2022-09-29 05:02:02

试论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摘要]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巧妙而且有效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词]记者采访 新闻信息 采访技巧 理论与实践

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采访时常用和需要掌握的采访技巧包括: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采访时应注意提问问题的方式;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当被采访人缺席时,可以通过大量采访周边的人或者环境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一、采访要多方准备

采访前,记者需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可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多组工作。如在突发现场新闻的采访中,就需要注意事前沟通尤为重要。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则在现场采访中,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事前沟通中,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

二、尽可能接近第一现场

采访中,尽可能接近第一现场。离新闻事实越近,新闻价值越高,这已经是媒体人的共识。与新闻发生事件同步报道,是报道突发新闻的最高境界。如最常见的交通事故报道,记者只报道了汽车被撞后的情景,则其新闻价值会大打折扣,但若与之前的环境、相关人员状态及施救过程联系,则会加强新闻的震撼力与真实性。此外,市民热线、他人讲述等往往可以提供第一手资料。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应注意搜集。

三、找出核心人物

那么,在现场众多人物中,记者又需要如何过滤掉无关人员,将重要人物从万千细沙之中采撷出来呢?这里,现场采访中的尖端理论可被提及并借鉴。所谓采访当中的尖端理论为:“我们要找的人,正好呈塔状尖端式结构,最重要的人,或许只有一个,次重要的多一些,再次重要的,更多一些。”往往离事实最近的人正站在塔的顶端,且为少数。以某一居民楼发生火灾为例:“在这群人中最底层的,是大街上的围观目击者,人数最为庞大;上一层的,是在事发时在大楼内居住的,最好是4楼或者6楼的居民;再上层的,是消防、医院、政府相关部门的营救人员,以及纵火者或者受害者家属等;最尖层的,才是纵火者。”记者在采访时,要时刻记住寻求最顶端的当事人。如果现场采访记者,紧跟政府工作人员,那么往往会错失采访事故当事人的时机。

四、与时间赛跑

为接近新闻核心人物,记者要快一步赶到现场,特别是在封锁现场前赶到更是重中之重。与时间赛跑,才可赢得新闻。如《牛城晚报》2006年7月30日刊登的《一失恋小伙爬上辰光楼顶欲轻生》报道,当记者接到群众的热线电话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眼目睹了民警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场景,将事故从头至尾叙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记者在民警救下小伙子之后,再对小伙子、民警或者目击人员进行事后补充采访,新闻价值与可读性就会大打折扣。

五、让采访对象放下戒心

在采访现场目击者时,让对方放下戒心,愿意配合采访更需要技巧。有的新闻记者,常常抱怨突发事件的目击者不愿意配合采访。如何才能顺利采访到新闻核心人物,是事件采访中的一道难关。因为报道中会提及目击者姓名或者相关情况,或者目击者与事故核心人物相识等原因,要求被采访时,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排斥。特别是新闻记者在记录时,被采访的人往往更为敏感,不愿意接受采访。此时,记者要掌握提问技巧,才可获得被采访者的接受。首先,刚刚开始采访时,新闻记者最好不要亮明身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介入,询问“刚才这里发生了什么”等类似话题。这时目击者往往会放下戒备心,愿意与记者沟通,此时记者再说明来意,效果往往比直接采访更好。其次,要处于中间位置。如责任事故采访,记者一般都先采访事故受害一方,结束采访后,再去采访责任一方。那么,在采访责任一方时,尽量保证采访时要分别进行,以免其中一方想当然地将记者列在敌对阵营内。如果记者首先表明只是如实记录事件本身的立场,这样会更容易被采访事故当事双方接受。

六、合理分配提问

在向采访对象提问时,也有技巧。首先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题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其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包括: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么样想的?这些问题没有特点,既然只是泛泛的提问便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如何才能提出有个性有特点的问题,是记者思考的关键,也是能否得到充满个性材料的关键。

而如果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采访可能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也会使气氛融洽下来。交谈、聊天式的采访会使采访人情味更浓,生活味更浓,效果也会更好。记者要学会刨根问底,随机应变。问题也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采访前要明确自己谈的主题,然后才能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有逻辑地继续下去。另外,面对不同人、不同的情况,需要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七、照顾受访者情绪

由于被访者的年龄、职业、性格、个性、经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差异,采访者要根据不同人、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采访提问策略,灵活应对。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素养,选择合适的方式、语言进行提问交流,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接近、或引导、或激将,等等。对性格直爽的人,就采取坦率直露的言语表达。而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可能适合礼节性的采访。对性情急躁的人需要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因人而异。

在对专业性领域的采访中,记者要事前做好“功课”。要对采访对象从事的工作、活动和所研究的领域有一定的认识,要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性问题用来和采访对象深入交流,这样才容易被受访者接纳,也容易使采访不卡壳、顺利进行。

特殊的采访对象,要用特殊的采访方式。如在负面报道中,因自己的过失产生负面影响的人,面对记者时往往会推卸责任、掩盖真相或缄口不语,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记者可以采用先入为主、隐性采访等手段进行特殊提问。但要注意此时记者要尊重新闻事实、遵守法律规定、严守职业道德。

八、有所采有所不采

突发新闻采写完成后,记者往往希望将事故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还有一条原则需要注意,那就是“有所发有所不发”的原则。新闻媒体不仅承载着新闻的使命,同时还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之义务。新闻处理着眼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过多的车祸、凶杀、暴力新闻,虽说可以为报纸赢得更多的眼球,但与新闻媒体的正面报道原则相违背。新闻记者在掌握快速获取信息技巧的同时,也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新闻内核及外延,将传递信息与履行社会使命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采访才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做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新闻记者。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记者,我们应该善于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思考,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进行深入的交谈。采访提问技巧是一门学问,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进一步的探索。毕竟理论与实践还有一大步要跨越,而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①丁晓萍、戴永明:《新闻采访与写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②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④姚里军主编:《新闻写作艺术与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④方延明编:《新闻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论报纸的深度报道 下一篇:让社区新闻成为阅读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