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龙村和万胜坝村

时间:2022-09-29 02:25:33

八龙村吊脚楼最大的特色就是“走马转角楼”,它们因势就形,造型美观,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构成土家村寨最为耀眼的风景。

万胜坝村回面坡拥有巴盐古道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如今,一些年老的山民仍然习惯沿着这条古道缓缓前往附近的场镇……

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比江南更盛产莼菜这种纯正的鲜嫩美味食材。所以,当地人说起自己种的莼菜,都会自豪地提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渝东南片区,是重庆版图上原始森林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区域,在巍峨的武陵山和大娄山交错地带,乡民质朴的生活一直在不疾不徐地传承。

几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渝东南片区的石柱县,不仅沉醉于清凉的气候、险峻的高山和茂密的森林,更被那些古朴的村寨吸引。这些村寨大多置身于密林深处,延续着古老的木建筑风格,吊脚、飞檐、斗拱、镂空、青瓦等元素,伴随着山崖、水流、雾霭的环境,在清幽之中,总能营造一种恬淡、从容的韵味。对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而言,这些村寨只是日常生活的居所,而对于探索者和发现者而言,它们远离尘嚣,铭刻着洗尽铅华的素颜之美,无疑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深度美景”。

事实上,在渝东南的高山与森林之中,掩藏着数以百计的村落,而我只是揭开了小小一角――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与冷水镇境内的原始森林周边,我走访了相隔极近的八龙村与万胜坝村,就已经深深迷醉……

八龙村的“走马转角楼”传说中的巴蔓子长眠地

渝鄂边界上的冷水八龙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山清水秀的田园中,土家风俗原汁原味,村民载歌载舞,而在他们的传说中,这里还是巴蔓子将军长眠地之一……

八龙村从清末兴起的一座场镇发展而来,由于土家族居民占多数,因此许多传统风俗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保存。老少男女都喜欢穿自制的白、兰、青、灰色土布服饰,若干户人家共同选择一处岩、台、湾、坝聚居,就形成了一个小寨子,充满浓郁风味的酸辣酢、大块肉、坛子酒的味道,就在土家吊脚楼之间流转。

八龙村80%以上的居民为土家族,因此村里的建筑以土家吊脚楼为主。这些吊脚楼最大的特色就是“走马转角楼”,它们因势就形,造型美观,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构成土家村寨最为耀眼的风景。转角楼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如苗族、侗族、瑶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转角”一般修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两边都建转角的。转角楼为每扇4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转角三面有悬空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俗语云:“铁匠难打绣花针,木匠难修转角楼。”可见,建造转角楼的工艺非同一般。这种土家吊脚楼源于南方“干栏”式建筑,又吸收了中原各族的井院式建筑元素,并且还根据川渝地区多雨、湿热的气候环境做了一定的通风改善,因而具有多种艺术融于一体的美感。

走进八龙村,我发现这些青瓦木楼群一般与花桥连成一体,祠堂建在寨子中心,水井、碾房和土地庙立在寨边村口,便于出入、取水、碾米和祭祖敬神。站在高处放眼全村,眼前所有的房子似乎杂乱无章地沿着山势地形铺开,但走进木楼之间,又觉得秩序井然,家家户户都有小路相连,沿着弯曲起伏的小路,可以轻松地找到任何一家的大门……

来到八龙村,首先不可错过的就是这里的风味美食,而在吃饱喝足之后,再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那感觉实在妙不可言。村子里最流行的是传统狮子舞,下至孩童,上至老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跳上一段。不过最精彩的狮子舞,可不是随时都能看到的,大型表演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土家人认为舞狮子能驱逐邪魔、带来吉祥,使村寨兴旺发达。在表演时,人们主要以面具、狮子头和狮皮为道具,以喷火花开场,在欢乐的锣鼓声中,一个“武士”手执绣球逗出一头五彩斑斓的“狮子”,后面跟着一个笑呵呵的“大头佛”。“狮子”踏着鼓点或翻或仰,或趴或跌,不时龇牙瞪眼、抓耳挠腮,憨态可掬;后边的“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不断赢得观众的热烈喝彩。舞狮过程中的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动作,都与“武士”的动作相配合,既有“文狮”的温顺可爱,又有“武狮”的勇猛可敬,因此狮子舞可谓寓娱乐和健身为一体,融杂技、舞蹈和体育于一炉,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自然长盛不衰。

“长袖善舞”是土家族的天赋,除了狮子舞,当地的土家人对其他一些传统舞蹈也信手拈来,只要有闲暇时间,生活中到处都是舞台。而且,土家人不仅会跳舞,更会唱歌,悠扬的山歌从这头飘到那头,生活中有薅秧歌、锄草锣鼓、放牛歌,还有各种情歌、哭嫁歌,就连石工、打工、土工也有号子相伴。

穿行在村寨之中,沉醉于歌舞的同时,还有一个名字会在耳边不断响起――巴蔓子。在八龙村人们的心中,这里是古巴国将军长眠的地方。

巴蔓子自刎救国之举,实为忠义,在巴楚大地千古传诵。当时楚国以上卿之礼,将巴蔓子那颗高贵的头颅安葬在荆山之阳,巴国同样用上卿之礼,将巴蔓子的无头之躯安葬于清江源头――都亭山。

位于渝鄂交界之地的八龙村,正是都亭山的起点,也因此成为传说中埋藏巴将军身躯的地点之一。众多学者试图寻找巴将军陵墓,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具置无从考证,只能圈出五处大致范围,其中三处都位于八龙村:回龙寺周围、八龙村与百羊塘交界处七曜山上的石门坎一带、都亭山上向着西边的巴国方向。

如今,虽然依旧无法探寻到具置,但八龙村紧邻都亭山,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回龙寺――世世代代生活在八龙村的人都知道这座寺庙:那不是一个祈福许愿之地,而是巴将军忠魂的纪念碑之所在……

水墨般的万胜坝村巴盐古道上的繁华旧事

从八龙村顺着山路前行,约摸一刻钟就可以来到另一个古朴村寨――万胜坝村。

万胜坝村同样由清末的一座乡场发展而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周边的黄水、冷水、官田等乡镇的山民都到这里赶场做买卖,一度成为川鄂边界最热闹的街场。而在当地《乡场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这里的土家人勇敢、剽悍,以狩猎为生,每次与寨外山民比赛骑马射箭,战无不胜,故名“万胜坝场”。

这是一片相对平坦的河谷小盆地,勤劳的土家人,就着小河建起了一座座吊脚楼,过起了依山傍水的田园生活。晨昏雾霭之间,整个村寨就像一幅水墨画,深藏在大山之中。青瓦房的木板已被岁月的风尘染成了古色古香的模样,屋檐下的回廊曲折宛转,精致的木格花栏和镂空木窗透出浓浓的古韵。

清凉的小河温柔地拥抱着吊脚楼,静静地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五彩斑斓的鹅卵石随意散布,异彩缤纷。这是长江支流油草河的源头,浅浅的像一匹绿绢,夹着山野原始古朴的气息,从七曜山摩天坡山谷中飘出,在万胜坝村洒脱地一抖,摇头摆尾而去。

溪流潺潺声中,还隐藏着关于巴盐古道的些许记忆。巴盐古道是一条由川入鄂的青石板古蜀道,经黄水坝、锅厂口、青冈坪、石檐凳、坡老巷、回面坡、板桥沟、万胜坝村通往鄂西,弯弯曲曲,穿过无数村寨。

万胜坝村是巴盐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偏僻,为确保安全,过去的背盐力夫和商贩结伴同行,经常选择在万胜坝场休息,久而久之,这处“巴盐销楚”的必经之地逐渐繁华起来。据说在鼎盛时期,小小的河谷里竟有大大小小20多家客栈,所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住店子”。

万胜坝村有一个叫“回面坡”的地方,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段巴盐古道的青石板路。回面坡海拔1508米,道路曲折回环,蜿蜒如长龙盘山,前后回面可顾盼,因此得名“回面坡”。进入回面坡,在三尺多宽的青石板路上,还可以见到许多深陷的打杵足印,那就是当初无数“先行者”艰苦创业的鲜活记录。

十多年前,这条古道还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如今虽然已有柏油公路通行,但一些上了年纪的山民,仍然习惯沿着这条古道缓缓前往附近的场镇……

世界面积最大的莼菜田珍稀奇特的天赐物产

在八龙村和万胜坝村流连辗转的那段时间,我总处于惊叹之中。土家人的生活随意而豪放,他们深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诀窍,而许多珍稀奇特的物产,便是自然慷慨的回馈。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八龙村和万胜坝村,那绝对是绿色,漫山遍野的莼菜田,便是这抹醉心绿色的点睛之笔。莼菜是一种名贵的水产蔬菜,又名水葵、马蹄草,人们在每年的5~10月,采其未露出水面的嫩叶食用,已经延续了1600多年。小小的莼菜看起来很像睡莲,但因为体型娇小而更显得鲜嫩,过去它与鲈鱼、茭白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长期作为进献皇室的贡品。据《晋书・张翰传》中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思念吴中的莼羹、鲈鱼脍,便辞官回乡,这就是“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的来历。

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比江南更盛产这种纯正的美味食材――世界上除了日本尚有少量栽培之外,就只有重庆石柱、杭州西湖、利川佛宝三大莼菜基地,而重庆石柱的莼菜基地面积最大,其最核心的区域,便是八龙村和万胜坝村的数千亩莼菜田。所以,许多当地人和我说起自己种的莼菜,都会自豪地提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从八龙村到万胜坝村一带,随便登上一个高处放眼望去,经常可以望见一片片莼菜田泛着微微的波光,青翠欲滴,一次深呼吸便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历史上不少文人也为莼菜倾倒,写下赞美的篇章,如杜甫的“鼓化莼丝熟,刀鸣缕飞”,坡的“未肯将盐下莼菜”,岑参的“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来”……

当地的土家人,还以此制作出芳香、嫩滑的“莼菜宴”,让人嘴馋不已。如莼菜与冬笋、榨菜配料做成的“莼菜汤”,以莼菜为辅料慢炖的“莼菜黄鱼汤”、“鸡丝莼菜汤”,以及更直接的吃法“凉拌莼菜”等,风味独特,令人百吃不厌。

在这片土地上,莼菜并不是土家人唯一的骄傲。莼菜田两侧,莽莽的原始森林之中,曾被植物学家断定已经灭绝的珍稀植物――水杉成片分布,更有树龄数百年的“中国一号水杉母树”生机勃勃,直插云天;一入深秋,村寨周边的野板栗、野梨子、野榛子等各种野果迎来了成熟的季节,秋果香气直入心底;密林下方,各类野生菌类也在蓬勃生长,大脚菌、千夫头、牛肝菌、九月香等野生山菌,经过炒、煮、炖,变成了一道道美味菜肴;丛林深处,还有黄连、杜仲等数百种药材植物恣意生长,据说是因为在远古时代,神农的药典遗失在这里……

上一篇:陈香梅养生之道 下一篇:消化不良分型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