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要融入生活,描绘生活

时间:2022-09-29 01:37:28

学生作文要融入生活,描绘生活

摘 要:学生写作文描写的是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生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平时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感受深的素材,同时学生通过阅读、看影视、与人交谈请教提高认知水平,并坚持写作、总结得失。教师给出的作文命题也要开放,易于学生立意选材,对学生作文也贴近生活的修改。学生把写作看做是多彩生活的点滴记录,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和得心应手的抒写。

关键词: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开放性;阅读

对于作文教学,老师教多种写法,学生却难入门,学生写起来无从下手,觉得没内容可写。写作抄袭、套作、说空话、说假话现象比较严重。基本解决办法就是:写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增强体验,让真情实感在作文里自然流露。习作还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生活处处皆文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导学生写作。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置身于这大千世界里有所感悟,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地观察他们周围的人和事物,留心他们自己的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首先把人作为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征、语言特点、生活习惯和个性特色来描写,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形象的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累写人的词句,练习先说后写,做到写谁像谁,事情应关注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活动前要给学生布置日记或作文任务,活动之后,让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把活动写下来,并写出所感、所想,这样不但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也给他们的作文拓宽了取材范围。

二、鼓励学生多积累素材,多梳理素材

积累习作素材就要留心身边的一切,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小事,都要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并加以记录。对于一个初学习作的人,更要留心生活,做到勤思、勤记、勤想,无论是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丰富想象,只要有感受,都要随时记录下来。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几天中经历的事情粗略想一下,选出感受颇深的事情,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并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文比赛。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来源,学生叙事作文就能轻松入手,了解到作文是对生活的记述。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便于理解课文,丰富知识,同时也积累了素材。

三、作文的命题具有开放性

教师在命题时,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多命符合学生实际的文题,同时放宽对文章内容题材的限制,让学生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题材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事可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发。并作到一材多题、一课多题,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要求,使每个同学都有饱满的情绪,从而对作文产生一种欲望。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命题时重在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兴味盎然地投入命题所规定的范围中。教师在命题时应做到新颖、醒目、富有创造性,使命题走向开放。这几类命题都具有开放性:能勾起学生许多美丽的憧憬或比较深邃的见解的命题;让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命题;创造色彩斑斓的意境的命题。

四、多读书充分认识生活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去直接观察、经历。只能借助于间接观察,即通过阅读、看电影电视、与人交谈请教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认识事物充实我们的作文素材,而获取间接经验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推荐好文章,介绍一些好词佳句,供学生观赏。一些好文章还可以多读几遍,直至背诵。阅读时注意: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现在的学生往往因崇拜某位作家,而专看他的作品,这样一来,他们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不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要专看作文书,学生写作时生搬硬套,还是不会写作文,应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到书海中去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生活,这样指导写作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表现生活,大千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看做是多彩生活的点滴记录,那么就会拥有写作的无穷力量。

上一篇:优化小学体育训练的策略与意义探讨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