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功能实现

时间:2022-09-29 01:16:25

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功能实现

摘要 现代科学交流系统已从线性信息链变成了一个互动的网状交流体系,有多个节点和多种路径、传播、保存,平行的实现注册、认证、通告、存档和荣誉功能。本文从科学交流频道的增加、过滤和评价机制改变、科学交流模式重组、科学交流服务体系重组四方面分析了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并探讨了在新的科学交流系统中注册、认证、通告、存档和荣誉等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 科学交流,体系重组,科学交流功能,功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G250.73

System Recombination and Functions Real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Xu JiaNingLuo JinZheng

Library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

[Abstract]Moder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transform from a linea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hain to a interactive network system,there are many hub and pathway to publish , disseminate and preserve scholar information to fulfill the main functions: registration, awareness, certification, archiv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combin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ystem by four respects, and discuss the new system how to realize its functions.

[Keywords]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ombinatio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functions realization

1. 引言

美国图书馆学会将“科学交流(Scholarly Communication)”定义为:科学交流是一个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研究成果和作品被创造,其质量被评价,被扩散到学术社团,并且为未来的使用而长期保存1,亦有外文文献称之为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对于科学交流的功能,Roosendaal等在对自十八世纪起出现的正式科学交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每个科学交流系统必须执行下面的功能2:①注册(Registration),声明科学发明优先权;②认证(Certification),确定已注册声明的正确性;③告知(Awareness),使学者知道新的声明和发现;④存档(Archiving),长期保存学术记录;⑤荣誉(Rewarding),交流系统的文献计量结果所派生的,对参与者在交流系统中的表现给予的认可和荣誉,如在某一级别刊物上发表文章以及被引用所隐含的对学术水平的肯定。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信息传播方式,改变学术信息链上各个节点(包括图书馆)的功能和影响,从而引发科学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和科学交流功能的实现方式和路径的变革。传统的学术交流链是一个线型的垂直结构体系,其功能主要是依赖期刊来实现,通过收稿日期进行注册,专家评审进行认证,最终文章发表执行通告功能,由发表期刊级别和被引次数来实现对作者的认可和荣誉,一个功能实现后,才会继续履行下一个功能。而现代科学交流系统变成了一个互动的网状交流体系,有多个节点和多种路径、传播、保存,平行实现注册、认证、通告、存档和荣誉功能,而且可以同时实现多个功能。科学信息交流系统是由社会需求、科学发展规律和技术力量驱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现代科学交流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重组,本文将从科学交流频道、评价机制、交流模式、交流服务体系四方面分析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并探讨在新的科学交流系统中注册、认证、通告、存档和荣誉等功能的实现。

2.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

2.1 新的交流频道的加入

新的交流频道主要是指以开放存取为理念和Web2.0为技术支撑的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带来的新的交流路径,这一新的交流路径由新的出版方式、存档方式(即个人在线出版、保存)、评价方式(用户评价)、传播扩散方式(即在线免费获取和开放资源搜索引擎检索)组成完整的交流频道。新的交流频道中的出版方式主要包括两大类:OA期刊和自存档(self-archiving),自存档又通过三种主要途径:机构知识库、学科知识库、个人网站或博客,所存论文文档被称为E印本(Eprint),包括预印本、后印本等电子文档。目前新的交流频道已逐渐被科学家所接受,众多开放获取期刊、机构库、预印本文库系统都已成功运行,并已得到广泛应用。开放资源引擎Socolar索引了6103种OA期刊、842个机构库;开放资源检索门户网站OAIster2006年的点击次数为625053次;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ISTP已经开始收录OA期刊;Alma Swan 等调查作者自出版行为结果表明近一半(49%)的被调查者在近三年内至少提交一篇文章于机构库或个人网页中3。各个学科也都建有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如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统计学的arXiv,心理学、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的CogPrints4,经济学的RePEc5、临床医学和卫生的ClinMed Netprints6、化学的The Chemical Physics Preprint Database7、物理的CERN Preprint Server8、天文物理的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Article Service9、图书馆学的E-LIS10等。

新的交流频道扩大了主体的范围,有更多的参与者,并且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科学家更多参与控制的、快速的、适合科学研究需要的交流方式。然而,不同学科对新的交流方式的接受水平是不同的,其中物理、生物等学科接受度要更大一些,Tenopir等11对 Oak Ridge国家实验室的调查表明75%的物理学家使用arXiv,100%的物理学家知道arXiv。另外,尽管有许多种替代的电子出版模式,传统的学术期刊仍然是首要的出版研究成果的平台,Keiko Kurata等12在“学者使用电子期刊行为调查”中发现,70%的被调查研究者将其60%的研究成果投稿给传统期刊,作者在投稿给预印本库后会继续投稿给期刊,并未放弃传统的出版路线。

2.2科学交流体系的内部重组:模式重组

1972年加维和格里菲斯在长期深入观察心理学家的科学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交流的Garvey-Griffith模式13,14,G-G模式是一个科学交流过程模式,它很好的描述了在缺乏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基于时间的科学交流过程,即从研究开始到产出新知识的知识生产的全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它的中心部分既包括正式过程也包括非正式过程。1996年Hurd重新观察了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过程,对G-G模式进行了修改,增加了Internet的新的交流元素,如Email和电子出版等,2004年Hurd再次修正了G-G模式,又增加了一些新发展元素,如网络自出版和机构库,图1为Garvey-Griffith和Hurd模式的中心部分15。

可以看出,无论是G-G模式还是经Hurd修正的模式都是单一的线型的以传统期刊为主线的交流模式,然而随着自存档以及OA期刊逐渐被科学家所接受和应用,事实上科学交流过程已形成多路径网状结构交流模式,笔者总结如图2所示。

新体系中不仅包括原有的传统期刊出版,还包括新的出版模式(E印本)、新的索引系统(OA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新的引文工具(Citebase、Google Scholar、Scopus),另外,还包括学者的评论和反馈。传统的模式是线性的,拥有广大的读者却只有很少的反馈,而现代网络Web2.0技术为科学交流提供了更好的互动条件,无论是电子期刊,还是预印本库、机构库、博客都提供在线评论和反馈表单或链接。

2.3科学交流体系的外部重组:信息服务体系重组

前苏联学者米哈依洛夫将传统的科学信息的出版、发行、搜集、保存、加工、服务等过程作为“科学技术文献系统”和“科学信息和图书-书目工作”,纳入科学信息交流体系,这一部分实质上是科学交流的外部信息服务体系,张晓林16将其结构归纳为如图3所示结构。

开放获取和Web2.0使得这一传统的服务服务体系发生了结构和组成上的变化,形成了新信息服务体系,详见图4。

新的科学信息服务体系与传统的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l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由原有学术交流链的末端节点变成为全程参与者。在传统的学术信息交流中科学家和学术机构在这一系统的起始端,承担着信息生产职责;图书馆处于系统的末端,承担着选择、组织、保存、传播学术信息的职责和功能。开放存取和Web2.0应用技术拓宽了渠道,技术进步给予研究人员对科学交流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能量,学术交流绕过出版商环节,由图书馆、学术机构和科学家承担预印本文库、机构库、博客的建设,同时也负责开放资源搜索门户建设和运行,因此,图书馆、学术机构和科学家参与和控制学术信息的创造、编辑、出版、传播、存档的整个交流过程,从末端节点变成为全程参与者。

l新的体系中书目服务商、文摘索引服务商、检索服务商的市场被削弱,有很多替代的方式完成了它的业务。许多学术搜索引擎免费提供学术资源检索,出版商免费提供的网络版期刊和图书的目录、文摘信息及其检索,网络书店也提供了免费书目信息,使目录服务商、文摘索引商失去了大部分市场。

l搜索引擎提供商成为信息服务的新的参与者,也是图书馆学术信息服务的有力竞争者。

2.省略网站中的新闻排序一样,依靠人工的过滤系统,最后能够把好的论文给留下来。Citebase、Google Scholar、Scopus、SciRate等文献计量工具预示和实现着科学评价体系的重组。

3. 现代科学交流的功能实现

科学交流系统通常要执行5个功能2,Roosendaal H.E18认为其中注册、认证、告知、存档是科学交流的主要功能,将这4种功能的关系和属性形象化的描绘成图5,其中纵轴上的注册和告知功能是属于科学观察的两个不同方面,而横轴的认证和存档功能属于科学判断的不同方面;主要涉及作者的功能是具体的,主要涉及读者的功能是抽象的。并分析这些功能属性,认为注册功能是具体而客观的,通告功能是抽象而主观的,认证功能是具体而主观的,存档功能是抽象而客观的。主观的功能属于科学研究过程内部的,而客观的功能是属于科学研究过程外部的,现代电子交流环境下主要发展了两个外部功能即注册和存档功能,下面就现代科学交流功能实现情况分析如下:

3.1注册功能的实现

开放存取和Web2.0应用技术拓宽了渠道,出现了新的出版模式,如电子预印本文献库、机构库、OA期刊等,因而也出现了多种与传统出版平行或替代的方式实现注册功能。其中,电子预印本库、机构库、OA期刊发表即可实现有效注册,其优先权得到公众认可。俄罗斯拓扑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Grigory Perelman)将其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两篇在arXiv上后,并未再投稿于正式学术期刊,仍然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Fields Medal),说明了科学界对电子预印本库文献的优先权的承认。但学术成果在科技网站、个人网页和博客上发表是否完成注册并未受到公众的认可,其优先权也没有得到承认,目前科学界认为在网站上发表科学见解100篇等于0,使得一些科学家担心在个人网页和博客发表科学见解只会泄漏科研秘密,而放弃通过网站或博客来交流学术信息。

3.2认证、荣誉功能的实现

传统的出版采取专家审稿或编辑审稿的过滤机制,文章发表代表着对该文档正确性的认可和对作者研究的承认和荣誉,专家审稿的OA期刊同传统期刊一样具备认证和荣誉功能。而开放获取资源除了“peer-reviewed”OA期刊以外,基本上是采取文责自负原则,开放的接受所有提交的成果的,是未经过滤的,只有部分预印本库由专家志愿者进行简单的格式或作者资质的过滤;开放获取资源也未进行认证,其认证功能要依靠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或Overdelay期刊来实现, 可以说OA资源认证功能与注册和存档功能是分离的;另外,读者评论或反馈也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缺乏权威性和共信度,不具备可靠的认证效力。专家审稿一直被视为论文质量的维持力,Eprints缺乏这种质量保障,因此在机构库和预印本库研究成果得不到与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文章相应的荣誉和认可,不具有荣誉功能。

3.3告知和存档功能的实现

开放存取具有快速、无成本传播、良好索引、全世界可获等优点,是最好的实现告知功能的一种交流方式。但它也有一些缺点,如价值不高的文献大量涌现和重复出版使得获取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更困难;不成熟的发现缺乏足够的实验细节和支持数据,泛滥的修正和更新造成的多种版本,造成信息接收者的迷惑和不信任等。这些缺点对告知功能的实现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尽管如此,开放存取仍不失为最好的实现告知功能的交流方式。

由于外在环境因素(如投稿太少)、经费问题、管理因素、安全问题、技术进步等原因使得开放存取资源的长期保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一些科学家认为开放存取的存档是不适当的存档方式,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尽管OA存档有以上缺点,但作为一种可以存储多种格式、多种类型和广域资源的存档方式,OA存档对于现代和未来的科学交流仍具有重要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

4. 结语

科学交流体系是动态发展的体系,现代科学交流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重组,新的交流模式已经融入现代科学交流系统,为原有系统增加新的单元,新的频道,并逐渐替代执行或平行执行原有模式的部分功能,形成多路径网状交流体系。图书馆应积极地宣传、倡导、参与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并改变原有的资源结构、空间结构和人员结构,重塑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以适应现代科学交流的需要。因此,深入研究开放存取和现代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体系的变革和重构规律,对重新定位图书馆在新的科学交流系统中的功能和服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toolkit. [2007-04-15]

3. Alma Swan and Sheridan Brown,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 An author study. [2007-04-18]. [2007-04-18].

8. [2007-05-8].

10.

16. 张晓林.网络化数字化基础上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及其影响.图书馆, 2000,(3):1-4.

17.[2007-05-8].

18. Roosendaal H.E., Geurts P.A.Th.M.. Forces and function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lay. [2007-05-8]. www.physik.uni-oldenburg.de/conferences/crisp97/

上一篇:基于Web服务的语义网格与异构资源的推送研究 下一篇:随书光盘馆际共享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