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藏传佛教艺术和环境的关系

时间:2022-09-29 01:11:17

【前言】浅议藏传佛教艺术和环境的关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寺院建筑主要分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大昭寺①为平川式建筑的代表,这座唐代建筑融汉藏风格为一体,首创了藏式平川式寺院的格局。采用了唐代汉式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使整个寺院显得巍然壮丽、辉煌灿烂。依山式建筑主要有布达拉宫、色拉寺、扎什伦布...

浅议藏传佛教艺术和环境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藏传佛教艺术如佛教建筑艺术、壁画艺术、尼玛石艺术和经幡等艺术的分析,挖掘其中的环保内涵,以此引起大家对环境教育和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藏传佛教 艺术 环境 教育 尼玛石 壁画 经幡

藏传佛教艺术萌芽于佛教入藏之始。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赞普松赞干布分别从尼泊尔和唐朝迎娶的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不仅为青藏高原带去了佛教的信息,而且她们带去的佛像又为藏传佛教的造像的产生提供了契机[1]。到明清时期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到成熟时期,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独特艺术风貌的造像艺术已经形成。

藏传佛教教艺术主要有建筑、雕塑、壁画、唐卡、造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色彩纷呈的艺术载体,在艺术上种类繁多,各种艺术相映成趣,艺术手法具有多样性,并综合性地使用,构成了一个如梦如幻、充满神秘色彩的佛国世界,同时对现代的环境保护和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 佛教建筑艺术和环境

寺院建筑主要分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大昭寺①为平川式建筑的代表,这座唐代建筑融汉藏风格为一体,首创了藏式平川式寺院的格局。采用了唐代汉式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使整个寺院显得巍然壮丽、辉煌灿烂。依山式建筑主要有布达拉宫、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这些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布达拉宫②为宫堡式建筑,属藏式依山寺院的典型,布达拉宫是在拉萨诃谷平原的红山上拔地而起,高达200余米,有1000间宫室。梵宫琳殿鳞次栉比,层层叠叠,一直覆盖至布达山顶,具有浓重的庄严气氛和神圣不可侵犯之势。所有廊柱、椽梁、门楣、斗拱都雕刻着花纹、人物、鸟兽和彩云,尤其是精美的藻井艺术是东方艺术图案的佳作[2]。无论是高山还是低谷的寺庙建筑群落,一般都较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绿化,绿化包括种草、植树。在一些藏区寺庙附近的森林,被视为神树和神林予以珍护,从而使大量栖息于林地、草地的动物也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特征。由于藏族建筑的主要建材源于当地,而且宜土则土、宜石则石、宜木则木,且二次加工少,始终保持了与当地地貌的一致,让人们一看就会感觉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3]。

塔是梵文stupa的音译,藏文里被意译为供养福田或供依。stupa还可以意译为灵庙和方坟[4],据说很久以前印度各地就存在形如宝塔的各种灵庙和方坟。现存的有些塔是一些名胜古迹的点缀建筑,也是一个地方人文地理的象征。

二、壁画艺术与环境

壁画是藏族非常普及的绘画形式,在寺院庙宇的天花板;在经堂的梁柱上,都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壁画。利用画面物体的颜色来喻示佛教义理,是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有一幅《十象图》,画面上一条曲折蜿蜒的山路上,有一群象在向山顶行进。象的颜色随着登顶的不同高度而变化[5]。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壁画如《千佛图》、《游泳图》、《骑射图》、《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觐见顺治皇帝图》等,这些精美的绘画不但集中体现了藏族绘画艺术的民族性和艺术个性。还在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藏族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尊崇在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中无处不在。比如,藏族的壁画中最普通的题材之一的“长寿六瑞相”即山长寿、水长寿、树长寿、鸟长寿、兽长寿和人长寿。它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最好例证,这幅画的主题不正是表现了人与自然同生共长,协调发展的思想吗[6]?!

三、玛尼石艺术与环境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是自然崇拜的遗存,是本教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制作风格也因地域不同而划分为线刻、减地阴刻、浅浮雕、浮雕等种类。

昌都石刻多以鸟、兽首人身和怪异凶猛的护法神像为主,雕刻技法吸收了内地的艺术风格,醒目而洗练。古格王宫遗址前摆放着许多白色卵石,上面刻有佛、菩萨、供养、罗汉、芋、日喀则地区的玛尼石多为浅浮雕、高浮雕再辅以线刻技法,一些造像的“三道弯”式的优美体态与动感表明受尼泊尔和印度艺术影响[7]。从制作风格我们可以知道,现代环境教育也一样是国际性的,具有互相借鉴的意义;而且玛尼石的制作也是因地制宜的,而且我们的环境保护和教育也是要根据一个地方的特点采取具体的方案。

四、风马旗与环境

风马旗――俗称经幡! 风马经幡最早用于佛教的祭祀,据说是藏传佛教的分支噶举派寺院系于旌绳上祈愿天地众神的保佑。后来衍生至民间,凡有藏人居住的地方,风马旗便是迎风招展铺天盖地。典型的画面是驮宝白马居中,作奔驰状,四角饰以龙、虎、大鹏、雄狮,满底衬以六字真言或经文等组成的一个基本结构。在不同地区,不同艺人的雕功、拓印作用之下,产生了无穷的变体。牧区的粗犷雄劲、林区的稚拙朴素、农区或都市的精巧飘逸、不一而足。通常拓印于蓝、白、红、黄、绿五色布面,依次排列。

藏历年期间家家都要插经幡,人们把五彩经幡系于树枝,集束插于屋顶。远远望去,整个村寨忽如一夜万花开,洋洋洒洒,美不胜收,为寒冬的高原大地平添一派斑斓的大好春光。在无数攀上云端的山道、山口,在无数圣地、神山、神湖,在江河的岸边、桥头,在灵石的周围、神树的枝梢,以及无以数计的玛尼堆上,各式各样的佛塔上,在茫茫的林海, 风马旗无处不在,在疾风中有声有色地抖起高原独有的壮丽奇观。如果说现代装置艺术逐渐涉足环境空间,以其巨大的规模成为可以标榜的时尚,那么与此相比却显得太小气,太微不足道了。藏族的风马旗装置了整个雪域高原,顶天立地覆盖四野,气势之大绝无仅有[8]。

从以上分析艺术的作用可知:艺术首先是较有强烈的视角效果,其次是有其独特的与地方相适应的表现手法,然后还有其要表现的内容,从这些我们可以引用到环境教育中,在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时,可以利用艺术的效果来表达环境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可以让人们接受美好的环境,来训练热爱环境的感情,在不同的地方要用与当地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人们的风俗习惯,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生动形象采用不通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总之,一切都是为环境教育服务的。

[注释]

①吐蕃时期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为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6年,历经两年后终于矗立于“逻娑”平原。

②建于公元1645年,先后经营达200年,以其雄伟壮丽、金碧辉煌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

[参考文献]

[1]藏传佛教造像的主要艺术特征.陈平

[2]总23卷第11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藏族宗教艺术管窥》苏和平

[3]中华文化论坛.2004.04《试论藏族建筑文化的特殊性》杨环

[4]研究2004年第2期《论藏式佛塔建筑》根秋登子

[5]艺术研究2004.3佛教文化《藏传佛教的色彩观念和习俗》杨健吾P63

[6]艺术研究・2001・1环保文化索黛P59

[7]总23卷.第11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藏族宗教艺术管窥》苏和平

[8]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5年第9期《慈悲与智慧的美――论民间艺术特色》李永波

(作者单位:昌都县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培养学生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