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科学哲学的理性批判

时间:2022-09-29 12:51:56

波普尔科学哲学的理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16-01

波普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用他的证伪主义在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自然科学和社会哲学的理论基础等方面提出了勇敢而全面的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上承逻辑实证主义之余绪又下开历史主义学派之先河。波普尔高扬批判理性主义,把批判作为理性的根本功能,认为判断一个学说或理论是否符合理性,要以其批判功能为标准。批判既指对其他理论的批判,也指是否能够接受其他理论的批判,这也是我们对待波普尔哲学的正确态度,即:一方面要了解波普尔在批判中建立起来的理论,认识到其价值,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如何受到后继理论的批判,以有利于当今科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一、科学分界的标准:逻辑上的可证伪性

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哲学的基石。波普尔认为,各类科学虽然有其显著的不同点,但也有理论上的共同点,这种理论上的共同点就是他的“证伪原则”,即原则上是否具有为经验事实的观察所能“证伪”的可能性。在波普尔那里,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为科学的标准,也就是看它能否被证伪,即逻辑上的可证伪性。科学假设或者科学理论要想立足于科学之林,则必须等待它们能否幸免于“证伪”鉴定,是否可以通过“证伪”这个关口。波普尔证伪过程中是以“猜测”和“反驳”的方法论为基础的,也即:试错法。试错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对面临的问题大胆的提出猜测和假说,然后努力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并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乃至完全否定。在第一次假说失败后,再提出更好的假说,运用同样的步骤对其进行证伪,这个过程永无止境。

二、证伪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

波普尔用证伪主义对科学的界限做了说明后,提出了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即:P1TTEEP2……。这个模式表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P1),因为他认为,任何观察都受一定的理论或理论上的倾向影响,是根据理论做出的解释。面临着P1,人们首先提出假说,然后对问题做出尝试性的解决(TT),再寻求与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让假说接受严格的检验和批判产生错误,再通过证伪对错误进行消除(EE),然后产生新的问题P2。如此反复循环下去,问题会更加深入和广泛,通过各种尝试排除错误的可能性,逐步接近正确理论。根据这一模式,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质变,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 可以看到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既是一个开放性的,又是一个非决定论的模式,人们可以不断地犯错误修正科学,但却不能完全预测和决定科学知识的未来状况,科学的尝试性和暂时性意味着,现有的科学知识描述的只是迄今为止的状态。和休谟反对因果关系必然性相类似,他认为,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之间不可能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在波普尔看来,对科学知识积累最有意义的事件是证伪旧理论,而不是证实新理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波普尔科学哲学的魅力所在,它展示、并且充分肯定了科学创造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给科学家的想像力和自由创造活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这种模式鼓励科学家主动的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假设,既敢于批评公认的权威,也要积极进行对自己假设的证伪。现代科学的灵魂和发展动力就是创新,可以说波普尔为现代科学的创新指出了路径和方法。

虽然波普尔的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具有优越性,但是科学史上的检验通常不是波普尔所说的意义上的一次性的证伪,科学知识的增长并非不断否定前人的完全质变过程。每一个重大的科学理论在其诞生时期都会遇到许多不可解释的事例,也就是说都会面临着被证伪的可能。如果人们按照波普尔的模式进行,就会放弃这一理论,致使新的理论夭折在襁褓里。在实际中,科学家们经常是无视事实的证伪,坚持自己的理论,最后成功地把否证这一理论的事例转变成支持这一理论的事例,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的物理学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并不像是波普尔所设想的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证伪假说的过程。拉卡托斯就把波普尔的这种证伪称为“瞬间理论”即:通过一次性的证伪,便能立即把理论驳倒,他说,科学家都是“厚脸皮”,他们不会甘心一驳就倒。可以看出,“瞬间理论”虽然鼓励人们创新,但其实并不利于成熟理论的繁衍,也不利于新理论的发展壮大,抹杀了科学正常发展时期的建设性活动。

按照波普尔的理论,理论来自于猜想和创造,整个科学不在表现为真理性知识连续累积得过程,而是表现为各种新理论不断取代旧理论,真正发生质变的过程,似乎人类的科学领域是一个布满“尸体”的战场,只存在着被证伪的理论和即将被证伪的理论。然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人类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就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这样看来波普尔哲学似乎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但如果深层次的分析波普尔的,一些积极观点有利于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而且两者在一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精神实质。

三、证伪主义科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检验标准

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进而提出他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是因为他发现了具体实践的局限性和理论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即:具体有限的经验和实践无法证明普遍命题的真假,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以普遍命题形式出现的理论和科学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这其实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实践检验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原理的发挥,而更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原理。由此可见,虽然两者具有重大的区别,但是两者都承认通过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现实结果来检验科学认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波普尔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尽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所提倡的以怀疑、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待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鼓励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使科学处于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正如波普尔所提倡的那样,科学既要有批判原有理论的精神还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这既是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我们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历史上我们曾经犯过多次盲目照搬书本、照抄别国经验的错误,没有正确的科学态度。教条的或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僵硬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批判和创造性的实事求是态度。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波普尔的批判的科学方法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正如波普尔说的:“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像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像,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是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上一篇: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下一篇:王原祁山水画“尚古”的审美渊源和内涵解读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