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从未如此亲近

时间:2022-09-29 12:41:58

中德关系从未如此亲近

中德建交41周年,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上更是互相助力,优质合作项目不胜枚举。作为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平稳度过了欧债危机,在欧元区经济复苏中也起到很大作用。此次《经济》记者走进了德国驻华大使馆,与德国驻华公使、使馆经济处主任贝雅德女士畅谈时下中国、德国、欧盟经济热点问题。

中德经济合作已涉及多方面

《经济》:从项目合作到人才培养,中德41年来的科技合作使双方都获益颇多,积累起了良好的合作环境。有中国专家建议,希望中德可以合作做更尖端的研究,在食品安全、材料研究、精密机械等方面展开更多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贝雅德:没错,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德国政府与德国企业一直以来都与中国密切合作,一转眼,两国共同走过了40年成功合作的岁月。食品安全等方面也确实是这些年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对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亦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我认为,中德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现在也发展得很快,在研究与发展领域也签订了一些协议。比如说,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与德国政府、德国相关部门在自动化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我们有很多电子自动化合作项目。另外,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研究电池,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很多的例子证明德国与中国政府、企业之间所展开的合作并不是那么局限,基本上两国合作已经非常具体、涉及很多高科技行业。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德国企业和研究部门都希望而且准备好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合作。

《经济》:今年6月26日,西马克集团主席Schoenbeck博士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将向中国的客户和伙伴提供最好的技术来帮助中国建设理想中的环保、低碳型国家。我们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合作。请问在中国的德国企业是否执行了与在德国相同的环境保护标准?

贝雅德:首先,德国所有的企业在他们所活跃的国家,都会遵守当地的法律。在中国,他们就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所有相关的规则、条款他们也会服从。当然,时下中国法律肯定是与德国法律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企业就不得不适应中国的规则。但众所周知的是,德国产品以高质量著称,在全球追求同等品质,始终秉持环保理念。所以,德国企业通常都会自我设置比当地政府设置的产品质量标准高很多的自我准则,他们也总是为自己设置的节能减排目标、产品安全目标而努力。很多德国企业在实施商业项目时都会志愿性地做一些环保项目报告。我们鼓励企业勇敢挑战自我,设立更高的目标,不停滞于现行的低标准。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决心,制定了很高的目标。德国企业也想助力于中国的环保事业。

走出危机,欧盟需要结构性改革

《经济》:在针对欧盟委员会对华太阳能产品反倾销初裁建议案的“投票”中,仅有4个国家赞成该提议。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德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欧中关于光伏等产业的分歧。针对近日欧盟拟对中国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通信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您有什么看法?

贝雅德:谈到最近关于中国光伏产业在欧盟市场上的问题,我国确实主张运用谈判与对话解决争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能够达到共识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就是双赢的局面。如果一味增加贸易摩擦,最终只能两败俱伤。双反调查是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重要的资格审核过程,各项谈判结果也取决于中国与欧盟双方。我们现在直面问题,具体在欧盟市场中中国产品价格、数量的条款正在协商中,完成之后就将进入条款生效阶段。我对于问题解决的预期是乐观的,谈判在朝好的方向前进。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中国产品质量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厂家也生产了越来越多的尖端产品。中国企业、中国人也非常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准备好发展自己的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展现竞争力。我认为中国正走在进军国际市场、创立国际品牌的路上,创造出优质产品的决心可见一斑。目前我们正在建立一些工作组,两国官员、企业将坐在一起研究产品安全标准。我们将协商制定政府方面的框架条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消费者友好性、环保与可持续性等。

《经济》:欧盟委员会7月30日的报告显示,今年7月,反映经济信心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升至2012年4月以来最高点。媒体评价欧洲经济呈现出缓慢复苏现象,您怎样认为?促进欧洲经济复苏,德国有怎样的建议?

贝雅德: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一些国家受到了影响。他们采取了合适的举措来摆脱危机,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国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取得的整体进展,市场反应也是积极的。

为了整个欧盟系统能够更加有力地迎接经济挑战,我们强烈倡议结构性改革。我们认为,欧盟机构在透视国家债务上应该起到更大的作用、有更强的掌控权,所以我们支持欧盟在欧洲经济复苏上做出的努力,很多成果也已经显现了。

当然,德国并不是欧盟,只是欧盟的一分子。德国自己也并不能采取一些特别措施来刺激欧洲经济。但是,我们处在欧盟之中,也倡议欧洲各国运用健全的预算来进行结构性改革。在德国,我们这方面的改革已经体现在宪法修改上,我们已经同意在本国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不只是德国政府,各联邦州都严格遵守这项政策。简单来说,这种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你所花的钱不应超过你所挣的钱。不只是在欧盟以内,在我们看来,这种方式也应该推广到其他欧洲国家。除了稳健的财政,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经济总量增长。财政节约、经济增长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提倡重视这两个增强欧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元素。现在我们也正在和新合作伙伴以可持续的方式讨论这些问题。欧盟与美国已经开始就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展开谈判,协定的细节在商定之中。

助力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德相伴

《经济》:在《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2013》新闻会上提到德国企业将会大幅度增加其在华的创新投入。那么德国有哪些创新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德国企业在中国培养创新人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贝雅德:中国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已经看到了创新在接下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德国有一些经验之谈可以分享。我们的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将创新作为主旨,因此我们的中小企业反而是工业的中坚力量,许多工程师、技术人员在中小企业致力创新。我们认为在中小企业起步阶段给予他们财政支持,将极大助力他们进入市场、释放他们的创造力、生产创新产品。

我认为对中国来说,如果政府能够更多地帮助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让他们花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产品创新,那么对整个社会的创新实践是有帮助的。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可以是多方面的。就德国来说,我们在各行业组织之中成立了合作机构探讨在培养与促进创新的道路上如何前进。德国企业在中国一直很活跃,他们已经看到了对培养优质创新人才的急迫需求。很多德国企业也确实在努力培养公司内部创新人才与年轻骨干,保持他们为公司服务的长期热情。除了高潜力,员工资质也是被极其看重的。所以,不定期的职业培训非常重要。努力促进德国在华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也是德国驻华使馆需要做的工作。

《经济》:媒体曾用“理想伴侣”一词来形容中德伙伴关系。您怎么形容目前的中德关系?有何历史与现实基础?德国民众对中德关系发展持怎样的态度与期望?

贝雅德:我现在在德国驻华大使馆领导经济处的工作,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对现在德国与中国的合作状态很满意。我们能看到,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从未如此亲近过。我们是战略伙伴,也有过两次部长级的对话。两国的合作使双方都受益颇多。就目前来说,我们能够提供技术,而中国能够给德国企业提供庞大的市场,这就是我们能够互补的地方。

很多德国民众并不了解当代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国古代史当中。但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拥有强劲发展动力与缤纷文化生活的现代国家。中国的旅游吸引力也是日渐增加。很高兴看到,现在德国对中国游客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目的地。旅游交流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因为你知道,游客也可以是投资者,反过来亦如此。我来到中国已经两年了,我很喜欢中国人和中国的风景,也愿意学习汉语,尽管汉语并没那么简单。我们要了解对方、学习对方,这才是合作通向成功的关键。我们越了解对方,也就越被对方吸引。

随着中国经济向下一个阶段进军,我们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两国经济联系现在已非常稳固。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合作之路,我们愿意继续陪伴中国在可持续的经济技术发展之路上前行。

记者手记:

德国驻华大使馆坐落于东直门外大街,外部戒备森严,从外向里看郁郁葱葱。两个月前来这里是参加由贝雅德女士主持的中国德国商会2013年新闻会,那时她亲切、沉静的微笑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雅德公使亦是使馆经济处主任,谈到德国企业在华发展问题,她讲得很细致。对于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创新、欧洲如何实现经济复苏,贝雅德女士亦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她提出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观点也反映了时下中国的热点问题。“自主创新”的口号一直在提,为何各方面进展却并不多呢?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中小企业是德国自主创新的“主力”,在中国又是什么地位呢?欧盟的“结构性改革”还可以再专门研究吗?欧盟与美国正谈判的TTIP对中国有何影响?贝雅德女士的话一直盘旋在记者脑海中。因为全程用英文交流,中途有一些陌生词语没有听清,我就只能请求贝雅德女士重复解释,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这样的“小状况”出现了好几次。有趣的是,贝雅德女士在说到一些英语词汇的时候,也会向我请教它们的汉语表达,学习汉语的努力可见一斑呢!

采访到最后,贝雅德女士说:“我不是一个演讲者,不知道说的东西你需不需要。”而实际上,她所传达的信息已经超越了一篇专访稿件所需要的了。采访得到了想要的内容,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养料,这就是当记者的幸福之处吧。

上一篇:中新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下一篇:风险亟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