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影响中德关系发展因素的初探

时间:2022-03-20 10:22:06

冷战后影响中德关系发展因素的初探

摘要:冷战结束后,中国和德国摆脱了两极格局下受制于美苏的羁绊,步入两国关系史上的新时期,呈现出总体良好发展,局部性摩擦不断的局面。新时期下的中德关系发展主要受制于政治、经贸、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后;中德关系;影响因素

一、中德关系的回顾

中德关系源远流长,几个世纪前就有间接往来和接触,19世纪末中德两国开始直接交流。一战以后的中德关系处于 “蜜月期”,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联合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国成为了敌对双方。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同两个德国的关系出现了背道发展的局面,一边倒地倾向民主德国,而视联邦德国为军国主义和美帝的帮凶。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同两个德国的关系出现了转折和危机,1972年中国同联邦德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但是也受制于美苏两国影响,中国同民主德国的关系则在停滞中合作向前。20世纪80年代,中国同联邦德国关系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民主德国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两个德国重新统一,两极格局瓦解,中德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前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最好时期。

一、影响中德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的因素

1. 欧盟因素:德国作为欧盟中的中坚力量,对华政策与行为逻辑已经深深烙上欧盟的印记。从机制侧面看,德国和欧盟在对华关系政策和实践上有着相同之处,由于德国是欧盟的主要发动机之一,欧盟的外交政策没有德国的参与将不再是完整和有效力的,再者,德国在经济上早于欧盟已经融于一体,在外交与安全上正迈向一体化进程中。从行为体互动层面上看,德国致力于欧盟发展积极的对华政策,促使中德关系更加紧密,相反而言,若是欧盟对华政策不友好或者发生转变,德国的对华政策也会相应的变化。

2. 美国因素:冷战期间,中德关系受制于美苏两极格局的束缚,并没有多大的作为,冷战后,中德关系的发展受制于美国的影响下降,中德关系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但对于中德关系的发展无论任何是绕不开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影响,美国依然主导着中美德三角关系。如今,中美德三国在双边、多边舞台上的合作愈来愈多,合作大于冲突,相互依存的程度提高,美国不会在自己没有受到“中德”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贸然干扰中德关系,在今后美国对中德关系的影响会不断下降,但是不会消失。

(二)国内政治的因素

1. 人权问题:中德两国由于地区环境、制度、价值观、历史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在人权概念的理解上与保护人权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但是人权上的根本对立没有干扰两国关系的大局,双方都采取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通过平等对话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与借鉴。中德之间就人权问题的对话机制已经形成,个别的分歧只是一些政客上演的闹剧,人权问题不再是干扰中德关系发展大局的主要因素。

2. 问题:问题主要是德国一部分政客与个人从人权问题上引出来的,达赖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都有相当大的市场,一些不知情的民众和部分政界的政客利用人权问题来干涉中国内政,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与德国官方的立场完全背道而驰。德国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不同,议会和内阁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做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当把德国政府的行为和议会行为,以及政治家个人行为区别开来,加强相互沟通和理解,努力管控双方分歧,以积极的姿态处理双边摩擦。

3. :德国在对台问题上是赞成并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德国更多的是涉及台湾的经济问题,尽管也涉及政治问题,但是不像美国和日本对台湾怀有政治、军事图谋。冷战后由于经济结构老化与社会福利加重,德国经济发展缓慢,失业问题严重,加之民主德国加入后东部地区政治经济转轨带来诸多问题,更德国造成极大负担,作为外贸出口大国,德国急需开拓新市场,所以台湾市场对于德国来说比较重要,经济问题大于政治问题。

(三)经济贸易的因素

1. 贸易摩擦:中德贸易之间的摩擦问题一直存在,中国近些年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德国对中国产品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和歧视,严格限制和征收高关税。德国对外贸易运行机制已经纳入欧盟整体框架内,欧盟的多层次治理机构导致中国进入德国市场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德国改善对中国产品的严格进入。尽管中德贸易摩擦不断,但是双方在经济贸易中的规模和频率也不断增加,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德国支持,德国也需要中国的大市场,分享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红利。

2. 知识产权:中国同德国相比,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还比较薄弱,德国企业界对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的担心和疑虑常常在双边经济合作中表现出来,既对中国这块大市场怀有浓厚的兴趣,又希望中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作出有效的行动和措施。因此中国必须加强自身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中德两国在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上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只要两国坦诚相待,在理解和共识的合作模式中,必然会出现双赢的局。

3. 对华军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盟一些成员国追随美国对中过采取了一些列封锁和禁令,作为欧盟大国的德国在对华军售问题上一直没有大的作为,军售问题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中一个潜在的负面因素。但是随着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和扩展,德国和法国一道越来越成为推动欧盟尽快解除对华武器禁售的主力军。在相当短段时期内,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是不会那么容易和快速的,这应该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4. 转卖核设施:中德两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能源的生产、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客观差异,具体表现在德国把能源开发的重点转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时,中国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而进行核能的生产与开发,客观上为中德两国在核能方面的合作提供契机,然而德国政府支持向中国出售和转让核能生产设施的立场时,受到了德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的政治压力,使得这一计划未能顺利实施,但是并没有影响中德贸易的大局。

(四)文化差异的因素

中德两国文化分别属于东方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两国文化有差异明显,在当今世界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趋势下,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能够相互理解和并存的,差异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的无穷创造力提供了智力支持,以客观合理的看待和相互理解、认知、支持,并相互交流碰撞、互相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文化差异不应该看作是中德关系的阻力,应该承认差异,差异为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德关系发展。

三、中德关系的未来展望

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总体运行良好,局部和阶段性会出现摩擦和波动,不会影响两国关系长远友好的趋势,中德两国关系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中德两国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两国的相互需求与合作在今后将会继续下去并得到加强。中国是德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则是中国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在德国的亚洲政策中,中国是关键性国家,不仅在经济上的需要以及推行全球化外交的需要,还是德国摆脱战败国,做一个真正的欧洲大国的需要,因为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掌握着至关重要的一票。再者,中国也需要在多级格局下进行多边外交,在全球问题上与德国相互支持与合作,为地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作出突出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郑春荣. 《德国蓝皮书》编写者会议暨“德国国内形势与中德关系”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J]. 德国研究. 2011(02)

[2]吴乐B,管克江,郑红. 推动中德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N]. 人民日报.2013-05-27(001)

[3]陆振华. 德国负担不起一场中欧贸易战[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5-28(008)

上一篇:信息传播媒介影响背景下语言的变化分析 下一篇:从中西传统文化探讨社会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