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探索

时间:2022-09-29 12:39:14

科学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探索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情感、意志、兴趣等多个方面提出探讨,谈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从而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目标、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为神童,16岁便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又如,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他们却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前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就是非智力因素。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性格尚未形成,意志力脆弱,做事凭兴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容易退缩。因此,教学中,科学教师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并把它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培养积极情感,树立学习信心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着学生的学习和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十分明显,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感比作汽车的燃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快慢程度。如果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满足,学习会更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会更高。因此,教师应将愉悦的情感看作学生认知过程的催化剂。培养愉悦的情感可从教师一进入课堂开始,如精神面貌、姿势、神态、语言、语调等,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愉快、轻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教师要关心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不断钻研、探索。而对于后进学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努力使他们勇于克服弱点,争取进步,并且尽量为他们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在课堂提问、练习时,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机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正关心自己的,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良好的情感,就会迁移到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教育力量。

二、利用典型事例,锤炼学习意志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智力的发展有强化和推动作用。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自控能力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地不断用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例如,讲牛顿煮手表、爱迪生经历多次失败发明灯泡等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科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

另外,充分利用身边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使他们体会到成功并不遥远,勤能补拙,从而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使其形成坚强的品格,勤奋学习。

三、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实验操作是科学课兴趣培养的优势所在。初中生好奇心强,又有好动手的习惯。即使是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后进生,也同样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首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演示实验,演示时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其次,学生实验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切忌以教师讲来代替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最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每当完成一个实验后,他们会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自豪。像《探究导体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这堂实验课,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到了“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规律,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再次,重视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如地球仪的制作、星空图的制作等,它们具有器材简单,容易操作等特点,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设计等综合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挖掘知识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善于挖掘知识联系和规律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提高兴趣。

例如,书写化学式要用到化合价,而化合价较难记,使得书写很容易出错误,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它们之间的规律,把它们编成口诀记忆:-1氯,+1钾钠银和氢;-2氧,+2镁钡钙铜锌……又如,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步骤较繁琐“查、装、定、点、收、移、熄”,教会学生用谐音记忆。再如,化学方程式是初中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H2还原CuO生成水;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挖掘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提高了学习科学的效率。

五、运用引导教学,保持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科学热情的持续、深化和巩固,要靠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教学内容讲述过程中尽量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相联系,做到通俗易懂。如果是某种新知识,要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

2.教学上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引导。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讨论等,从而得出氧气的一系列性质。又如,在讲“溶解度”概念时,组织学生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启发学生探索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等等。

3.教师的语言引导要简炼、直观、生动。语言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可以创造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如在讲日食和月食时,内容较抽象,学生难理解,这时引导学生用身体的头、拳头等模拟日、地、月三者关系。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较好。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教师在学生精神状态最佳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总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创造条件。重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张嘉玮.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3]科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谈教育城域网的功能特点和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