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丙肝患者危险行为的作用

时间:2022-09-29 10:45:41

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丙肝患者危险行为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病程长,亦可反复,患者多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在医院的长期治疗,而大多数患者均缺乏疾病相关的知识,往往产生危害健康的行为,称为危险行为。不但不利于丙肝的恢复,还增加传染他人的机会,而出现丙肝蔓延,因此对丙肝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极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在保健科体检的实践中,对慢性丙肝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并进行教育前后患者危险行为的比较,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方法及结果总结如下。

【关键词】

健康教育;慢性丙肝;危险行为

1 临床资料

本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24~54岁,病程1月~15年,所有病例ALT升高,108~1040 umol/L,抗HCVIgG(+)、HCVRNA(+),其中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40例。

2 方法

2.1 建立目标群管理档案 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家庭状况、联系方式、个人嗜好、病情、用药、检查结果、就诊、复诊时间、危险行为调查表。

2.2 填写慢性丙肝患者危险行为调查表 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危险行为的若干项,是否完全或不完全从医行为,资料来源于患者或家属。

2.3 健康教育干预形式 根据患者的资料和信息,患者的文化水平,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而选择行之有效不同的教育形式。从患者体检发现,开始我们以口头讲解、单独指导、发放宣传画、用黑板报、小册子、丙肝知识讲座、电话咨询、随访,均根椐患者不同的心理,进行交谈、关心和安慰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绪。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面对现实 正确对待疾病,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在我们的调查和了解中,凡慢性丙肝的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惊慌,经输血而惑染的患者,旧病未愈又染上丙肝,对生活毫无信心,怨恨气愤随口出。受社会不良广告影响者大部分误认为自己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而无药可治,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指导其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给患者介绍治愈的病例,从中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丙肝相关疾病的防治基本知识,如何保护自己,并让患者懂得不是所有的丙肝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的知识,只要正确面对,接受正规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心理不良的情绪,树立治疗的决心和信心。

3.2 用药干预 治疗丙肝目前尚未有特效药,但干扰素治疗丙肝是目前首选之药,我们嘱患者不能乱投医,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我们将用药的疗程,所需药费、药物不良反应均一一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期间让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T385c以上,疼痛难忍时可口服扑热息痛0.5 g,出汗时防受凉,用药时查白细胞,发现白细胞低于3×109/L应告诉医生及时停药,抵抗力低下时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呼吸道感染。另外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与体息均有足够的时间。当用干扰素12周内,ALT会增高,这不是不良的反应,而是药物诱导细胞免疫系统清除HCVRNA的反应,不需停药。

3.3 消除感染的机会 告知患者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经血液、体液、母婴垂直传播,切断感染的机会是关键。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和方法。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能随地吐痰,同桌进餐时使用共筷,不能共用洗涮用品,特别不允许共用剃须刀。另外丙肝本身均有出血的倾向,因此用牙签剔牙,用硬毛刷刷牙、用手挖鼻孔、食过硬带刺食物,这些都有引起自身出血的可能性,而且还可增加自身细菌感染和感染他人丙肝的机会。因此消除感染机会是防止自身细菌感染和感染他人丙肝的重要措施。

3.4 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多吃蔬菜和水果,以清淡易消化饮食并忌酒,平时适当进行有氧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一般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

3.5 定时查肝功、抗HCVIgG、HCVRNA、血常规和B超,坚持治疗按医嘱用药,作干扰素注射时应到正规医院进行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免造成交叉感染丙肝,我们将保健科的电话告知患者,让患者有问题可随时咨询。

4 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者危险行为比较。

4.1 教育前后恐惧焦虑行为比较。教育前47例,占85.45%,教育后6例,占10.91%,统计学处理,χ2=58.26,P<0.01。

4.2 教育前后患者怨恨、气愤行为比较。教育前30例,占54.45%,教育后0例,统计学处理,χ2=38.55,P<0.01。

4.3 未完全从医危险行为比较。教育前22例,占40%,教育后5例,占9.09%,统计学处理,χ2=12.57,P<0.01。

4.4 无定期复查。教育前30例,占54.54%,教育后0例,统计学处理,χ2=38.55,P<0.01。

4.5 共用碗筷习惯比较。教育前55例,占100%,教育后11例,占20%,统计学处理,χ2=70.04,P<0.01。

4.6 共用洗涮用品比较。教育前55例,占100%,教育后0例,统计学处理,χ2=106.4,P<0.01。

4.7 用牙签剔牙习惯比较。教育前22例,占40%,教育后0例,统计学处理,χ2=25.061,P<0.01。

4.8 休息不规律比较。教育前47例,占85.45%,教育后6例,占10.91%,统学处理,χ2=58.26,P<0.01。

4.9 乱投医比较。教育前55例,占100%,教育后0例,统计学处理,χ2=106.04,P<0.01。

4.10 吸烟和饮酒比较。教育前43例,占78.18%,教育后0例,统计学处理,χ2=67.35,P<0.01。

5 讨论

5.1 健康教育干预有效地纠正慢性丙肝患者危险行为。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干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和增进健康的知识,使日常生活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丙肝患者不良的习惯,从而纠正患者危险的行为,提高健康水平。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在10项指标中,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有六项指标100%患者改变了教育前的不良危险行为,仅有四项指标中还有少数患者未能完全纠正自己的危险行为,证明健康教育使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均向有利于健康的方面发展,证明行为干预能够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使患者的行为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1]。

5.2 健康教育干预有效地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本组的病例中, 健康教育前均存在不同程度危害健康的行为,用牙签剔牙,共用碗筷,共用洗涮用品,吸烟和饮酒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其危险的行为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健康教育既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又避免了交叉感染丙肝的机会。

5.3 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丙肝患者遵医依从性。正确的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遵医依从性。通过健康教育的干预,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与疾病相关知识,增进了自我防护的意识,提高健康水平,从而消除了患者危险行为,消除对慢性丙肝不利的影响,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为,有效地提高患者遵医的依从性,改变了教育前乱投医的现象,全部病例能自觉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从而提高疗效,也避免了交叉感染他人的机会。在疗程结束后,全部患者到保健科体检时,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无家人感染丙肝病例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李雪英.PTSPR的认知理论及知识行为治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25128.

[2] 张喜平.全程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5241526.

[3] 黄敬享.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0.

上一篇:64例吻合器痔上黏膜吻合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下一篇:如何维护与保养CT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