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文化与音乐教学的对接实践

时间:2022-09-29 10:15:30

曲艺文化与音乐教学的对接实践

一、衡阳渔鼓传承面临的现状

衡阳渔鼓历史悠久,别具一格,曾经在湖南全省乃至全国都流传甚广,它的有些曲目至今仍经久流传。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一独特的艺术种类如今却一步步地陷入了沉寂和没落,濒临失传,它的发展与传承是非常艰难的。衡阳渔鼓这一曲艺形式濒临灭绝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传承队伍严重老化。目前掌握这一艺术形式的艺人多是老艺人,而现代的年轻人对这一曲艺并不感兴趣;底本丢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曲目,因缺乏整理、挖掘、提炼和舞台展示而濒于失传;传承方式单一,衡阳渔鼓的传承主要依靠古老的师徒相授式的口口相传,大大影响了它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对传统民族艺术的轻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茶余饭后人们多是出入电影院、卡拉ok歌厅等,很难去欣赏渔鼓的表演,使得传统的渔鼓表演市场越来越小。除此之外,渔鼓演员的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以至于从事渔鼓表演的演员逐步减少。因此,针对这些现状,对衡阳渔鼓文化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间曲艺的具体措施

民族音乐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包括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和声曲式、民族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民族曲艺等。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元素,对所使用的课标教材,原则上要保持原音乐教材70%以上的内容,应逐渐在各年级各册教材中适当增加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突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和地区民族音乐教学特色。这些内容既可编成校本教材分散植入到国家课程中,也可采用专题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还可将其放入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衡阳渔鼓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在音乐课程中选择一个点适当地进行,让年轻的学生逐步了解渔鼓,学会演唱并分析其理论研究。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的创建。在民族音乐课上应摆脱“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建立“交互主体”的教学关系。这样将极大地促进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他们对本土的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不单单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比如在衡阳渔鼓曲调不变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填词,课下也可以组织渔鼓队让学生表演节目。让民间艺人进课堂。掌握衡阳渔鼓艺术的先辈多来自于民间,人们从民间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养分,演出也更具有原汁原味的特色。如何将这些本土化的东西让学生更好更精地吸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渔鼓艺人请到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渔鼓的魅力。民间艺人进入课堂,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纯朴的民间艺术。发展和创新渔鼓的的内容和题材。任何一门艺术都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衡阳渔鼓也是如此。在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中,为适应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在保持原有音乐精华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把唱段的唱词重新填写,可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展开,就他们的价值观、恋爱观、就业问题、中外风俗、明星、时事、逸闻趣事等来进行创作。长此以往年轻人就会慢慢地喜欢上渔鼓这一传统的民族音乐和曲艺精华。建立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我们可将包括衡阳渔鼓在内的民族曲艺的文字、音像资料和老艺人采访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存储,利用数字化采集、管理系统,制成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数据库,使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剧团说唱团、学校和科研单位演出和研究提供数据信息帮助。综上所述,通过高校的音乐教育来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曲艺文化,是新时期一个十分必要且富有成效的方法和途径了。在构建文化强国的今天,构建文化强省与文化强市也成为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曲艺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和弘扬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已成为构建“文化强市”或“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代表的曲艺文化,突出地体现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而高校一般都设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就为高校进行本土的地方曲艺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以及音乐教学实施提供了优势。此外高校还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地方文化的优秀学者,可以让不同专业、学科的高校科研人才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中,相互交流与配合,依靠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来不断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天慧 李巧伟

上一篇:国内民族舞艺术效果解析 下一篇:地方文化中的萨满教因素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