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日本电影《东京奏鸣曲》中反映出的日本社会问题

时间:2022-09-29 09:25:07

解读日本电影《东京奏鸣曲》中反映出的日本社会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电影《东京奏鸣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进行分析,从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日本四口之家的家庭故事中反映出日本社会存在的多个社会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透过看似平凡的现实生活情节,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引发对于生命、个人以及家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日本;日本社会;失业;家庭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电影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很压抑,因为一个本该幸福的四口之家,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出的烦恼与哀愁,而恰恰彼此缺乏沟通,导致出现问题只能自己承受。导演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故事,在经济危机的当下,让人能够产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即使在日本这个高度发达国家里,人们也会力不从心地面对社会的变化。

一、日本社会的失业现象对家庭的严重影响

影片是从四口之家中男主人失业开始的。失业这个话题一直是影响着日本社会乃至家庭的重要问题,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然而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的经济受到重创,大批公司通过裁员来渡过难关,影片就是通过这个社会背景来表现一个普通日本家庭在经济危机下的生存状态。经济危机使经济繁荣的日本备受打击,尤其是一些公司里高级职员,经济繁荣的时候风风光光,拿着高额的薪酬,甚至一个人赚钱就可以让一家老小过得舒舒服服,但是突然裁员的打击,让人措手不及。

正如影片中所演的那样,男主人虽然已经失业,但是碍于面子和男人的自尊,瞒着家人,依旧像往日一样按时上班,到点下班。而实际上他也在努力地寻找新的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再加上46岁的尴尬年龄,所以应聘工作屡屡失败。一开始,心理落差让他很难接受失业的现实,公司给他一个工作的机会但却是一个较之前的职位相比低很多的岗位,他没有接受。他天真地以为离开公司他会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新工作,终日游走于职业介绍所,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昔日的公司高管,甚至到了去公园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地步。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职业介绍所,他碰到了旧同事。旧同事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好像业务真是忙得不得了,令他好生羡慕,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原来旧同事和他一样也失业了,也是碍于面子,所以把手机设置成定时来电的功能,造成假象来哄骗他的家人。最后的结局是长期的失业,让同事和他的妻子实在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选择了用煤气自杀,可怜的是他们的孩子,一夜之间失去了双亲,成了孤儿。其实这不仅仅是出现在影片中的情节,在真实的日本社会,确实由于失业造成人们严重的心理负担,压力过大,人们容易走上极端。最后男主人决定接受现实,去商场做了保洁工作。在日本社会,失业给人们和家庭造成的不光是经济上重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

影片的最后,妻子在家中被人劫持,戏剧性的一幕是那个劫匪其实并不是什么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锁匠。之所以出来打劫,是由于生活所迫,归根结底,经济危机导致了他的失业。他以为学着装成劫匪打劫可以很容易成功。然而从他慌乱中面具被扯下之时,所流露出的表情根本没有一个劫匪应有的凶狠恶毒的一面,有的却是怕被人认出的羞愧难当,窘迫不已。隔行如隔山,他根本没有做劫匪这方面的经验,自己被弄得胆战心惊,事情败露之后他为自己的无能掩面而泣,反过来还要被打劫的人来安慰他。故事情节的巧妙之处在于让人看过觉得好笑之余是心底涌出的一股辛酸。我们眼中的日本,是作为发达国家的先进与繁荣,然而透过影片,日本社会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达到让人唏嘘的程度。

二、日本社会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

日本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是众所周知的。由于独掌经济命脉,所以在家中要处处体现其一家之主的地位,希望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循他的意志。影片中的男主人就是这么一位典型的日本男人,他对待妻子和儿子们都要用命令的语气,其实妻子只是出于对他的爱才勉强忍受他的态度。而他与儿子们的关系就更糟糕,尤其是他与小儿子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懵懂的敏感期,从喜欢教钢琴的老师到真心想学弹钢琴。本来孩子的要求没什么过分,但是男主人刚刚失业,经济条件大不如前,而他为了面子并没有把实情告知家人。本来如果作为家长能够直接跟孩子沟通,相信孩子是可以接受家庭的经济现状和理解父母的不易。如果只是一味用家长的身份毫无理由地强硬拒绝,只会让小儿子既畏惧又反感。渴望学习的他在垃圾站捡了一个破电子琴,回来自己练习。而男主人却认为是小儿子不听话,想与自己对着干,恼羞成怒,对小儿子大打出手,父子间的关系一步一步恶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气急败坏的男主人把小儿子错手推下了楼梯,吓坏了在一旁手足无措的女主人。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和把握,一直是困扰好多家庭的一个难题。子女其实更喜欢像朋友一样和自己相处的父母。生活中,其实好多脾气大,不好管教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往往都是对于孩子非常严厉的。原则的问题家长的确应该管教,而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用朋友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事是需要有人分享的。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应该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作为父母应该把子女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三、日本社会中迷茫的“日本式”家庭主妇

日本的女性成家之后好多都是全职太太,受中国古代的家庭模式的影响,依然承袭着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妻子承担着全部的家务,照顾丈夫和子女生活起居的任务。

影片中的女主人温婉贤淑,是一位典型的“日本式”家庭主妇。她和孩子们都要靠丈夫的薪水生活,看似每天任劳任怨的打理着家事,其实她的内心不是心如止水。终日操持家务的她,也有渴望,她渴望丈夫的疼爱与关心,渴望一家人坐在一起,听儿子们是如何成长的。其实她的快乐很简单,然而这位可怜的女人,这么一点小小的心愿都难以实现。影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女主人端着刚刚做好的甜甜圈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丈夫,两个儿子)时,本来以为会得到赞扬,而大家由于各怀心事,并没有对她的渴望作出任何回应,让她非常失望和沮丧,心灰意冷的她感觉不到一丝家庭的快乐,长期的压抑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家人的冷漠,让女主人越来越茫然和孤独,为日后虽然遭劫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埋下伏笔。让人看后虽深感意外,却非常理解和同情。导演的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也就在于此。

其实在中国人眼中妻子作为全职太太的这种家庭模式有它的缺陷性和不合理性。现代中国的家庭模式受西方影响较大,就是夫妻双方都有各自的事业,家事也是共同承担。因为一方面,女人如果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会影响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做全职太太,意味着离开工作环境,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可能逐渐与社会脱节,与丈夫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失去共同语言,不利于夫妻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日本社会青年人的理想与现实

四口之家的大儿子毕业在即,风华正茂的年龄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由于经济危机,一职难求,无奈之下只能和同学发发传单。为了发泄内心的不甘与郁闷,两人来到桥上,把剩下的传单全都倒进了河里。倒掉的不只是传单,还有年轻人对时下社会状态的不满。电视上正播着美国政府号召日本的有志青年们加入美伊战争中去,哥哥顿时眼前一亮,仿佛得到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机会。毅然决定去报名参军,成为美军的一分子。和他一样的日本青年都情绪高涨,仿佛血腥的战场才是他们大展宏图,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可怜的母亲眼看着心爱的大儿子即将奔赴生死未卜的前线,她的阻挠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做母亲的根本不在乎儿子有没有作为,她只是牵挂儿子的安危。残酷的战争让大儿子终于醒悟过来,原来他所崇拜的偶像――美国原来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瑕,战场也不是他的梦想庄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自己的手上消失的时候,他望着沾满鲜血的双手,内心极度恐惧。因为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单纯大男孩,刚刚离开父母的庇护,就要面对生死的考验。刽子手的身份实在不适合他,最终他的良知把他召唤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重新回到家人身边的感觉真好。

大儿子作为日本社会青年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具有日本青年人的诸多特点:日本青年崇拜西方,向往美国。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经济发达让日本年轻人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他们不屑于其他国家,所以在日本年轻人的心目中哪个国家强大,就会依附谁,服从谁。只有美国才是他们工作生活向往的地方,能够到美国去学习生活是他们的梦想。就连旅游的目的地日本人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夏威夷,因为当地的旅游指示牌上就印有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日本的年轻人喜欢紧跟潮流,打扮都很时尚甚至是另类:成五颜六色的彩发,画着浓浓的烟熏妆,男生也喜欢化妆和打扮得非常精致,更有甚者:修眉,涂口红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日韩范已成为亚洲国家青年人追捧的典范。

五、结语

电影的结尾以小儿子的一首长约五分钟的德布西的《月光》钢琴独奏完结,看似冗长费时,却是导演的用心所在:在这部影片的结尾,一段钢琴独奏的完整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与人缺乏的就是对生活全貌的了解,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犯错。例如剧中的男主人,他一开始是怎么都不会相信自己的小儿子会是一个钢琴方面的天才。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因为家人指间彼此的不沟通而导致家庭破碎的悲惨结局,只有了解到了生活的全貌,才能够使一家人彼此宽容,相互抚慰。电影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进行艺术再现,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这个国家有代表性的电影来了解特定时期该国的社会状态,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香女.和谐的变奏已经千疮百孔[J].电影画刊,2009(08).

[2] 饭炒蛋.《东京奏鸣曲》:家庭只是社会的傀儡木偶[J].电影,2009(07).

[3] 《东京奏鸣曲》:从黑泽清到奏鸣曲[J].电影世界,2008(04).

[4] 黄晓慧.日本纪事(十二)经济危机中的日本生活[J].法律与生活, 2008(23).

[5] 李金凤,庞博,赵丽清.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2001(03).

[6]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7] 林川.从电影Freaky Friday看美国文化[J].电影文学, 2013(17).

[作者简介] 田甜(1981―),女,吉林长春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

上一篇:从跨文化视角看电影《喜福会》的女性形象 下一篇:电影《心灵捕手》的心路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