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思考

时间:2022-09-29 08:32:36

对“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思考

湖北是农业大省,被誉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谚语“湖广熟,天下足”流传至今,可见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湖北省的农业发展在全国农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水稻总产居全国第四,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五。农业在三产业中占有14.9%的份额,是全国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输出省份。在全省6141万人口中,乡村人口占3088.8万人,比重为54%。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改革。鉴于此,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发起新一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下文简称“三万”活动),建设一批“看得见、摸得着、起作用”的小型农田水利塘堰工程,这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创新之举,是解决农村水利难题、保障粮食安全的强农之计,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之策。

一、启发受益主体的自觉,调动农民积极性

1. 顶层设计,引领前行。2011年上半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衷心拥护。同时,广大农村、农民也企盼进一步加强以塘堰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小塘堰关系大民生,省委、省政府把“三万”活动作为新形势下全局工作、群众工作的大事来部署。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到一线挖土挑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省委常委到联系点上指导工作,给全省上下以极大鼓舞。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构成的决定》,将“三万”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主持召开省“三万”活动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了2012年“三万”活动的总体方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审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颁发《关于2012年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通知》,明确了新一轮“三万”活动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

2. 全员参与,一线推进。省“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干部培训会议和全省电视电话动员会议,对全省开展新一轮“三万”活动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省、市(州)、县三级选派7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1.5万个工作组,迅速到达全省2.6万余村庄。新“三万”活动,是一次农业基础设施大决战。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全省塘堰整治工作快速推进,覆盖宽、进展快、场面壮观。据统计,全省已开工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29.5万处,其中塘堰20万口、小型泵站8370处、小水池和小水窖2.47万个、沟渠5.4万处,其他小型水利设施1.38万处,投入各种机械47.2万台套,完成土石方5.87亿立方米,实现了“全省每一个村民小组整治一口当家塘”这一目标。

3. 科学谋划,合力共进。新“三万”活动,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总体部署,抢抓冬春农闲季节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节的有利时机,及早谋划,周密部署。省“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总体方案、拟定全省“三万”活动干部组选派方案、塘堰整治考核验收办法、塘堰整治财政“以奖代补、间差督办”方案、考评工作方案等相关具体方案,指导各地开展新一轮“三万”活动。召开干部培训会议,武装头脑,培训骨干。省水利厅以高度自觉的主人翁姿态,抢前争先、积极参与,全力以赴、履职尽责,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在省直机关中,率先赴竹溪县启动塘堰整治试点工作,召开厅机关动员誓师大会,启动厅“新‘三万’、挖塘堰,我参与、作贡献”主题活动,向全省水利系统各级单位和全体水利干部职工发出了活动倡议书。省“三万”办和省水利厅联合《塘堰整治百言句》,对全省堰塘整治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争取投资主体多元化,凸显农民参与权

1. 顺从民意,舆论先行。“三万”活动开展以来,中央、省、地方各大主流媒体分别集中宣传“三万”精神,从活动意义的阐述到典型事迹的宣传,从活动进展的报道到活动成果的展示,基本做到纸质媒体辟版块每天见文、影像媒体办专题每日见影、声像媒体播专栏每天传音、网络媒体开专页每天更新,全面掀起了宣传热潮。按照省委要求,认真做好走访工作,掌握基层民意,及时与农民沟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2. 企业带头,引导捐赠。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略,号召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三万”活动这一平台来支持农业、反哺农业,解决农村水利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强大的舆论氛围,启发了企业“取之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自觉意识,同时也给不少企业提供了“树立企业形象,谋求社会资源”的绝佳时机。各地引导相关企业,以本地企业为主,对口联系相应村、镇,大力鼓励企业捐资,筹得款项,对整个“三万”活动资金的构成形成一个有力的补充。目前,全省企业和社会力量捐资已达15.2亿元,占挖万塘建设资金的三分之一。

3. 自力更生,多方筹措。社会捐资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的家园。在塘堰整治资金的筹措上,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原则,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项目引。通过规划引导、部门协调、统筹安排,以项目为平台,多种渠道筹措塘堰整治专项资金。二是财政补。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政策,从财政中安排资金,作为塘堰整治“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各市(州)分别对当家塘堰整治按照各自的标准对每一口给予补助。三是群众筹。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发动群众筹资出力建设“家门口工程”。农民在政策引导下既出了力也收到了效益。四是能人助。全省绝大多数农村都能收到本村外出打工或创业的能人给本村塘堰整治的赞助金。五是对口帮。明确每个市(州)由1名省级领导负责联系,1个省直单位牵头抓好驻县对口帮扶,并相应筹措帮扶款。六是集体扶。全省集体经济收入较好的村,为各自的塘堰整治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扶持。七是强村带。由实力强村帮扶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八是产权改。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个人投资、集体共建等有效形式,鼓励农民群众、私营业主、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投资开发塘堰整治工程,增加蓄水量。目前全省已有很大一笔数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塘堰整治。九是金融投。通过开展水利工程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形式融资,支持以塘堰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小型水利建设。

这次“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无论资金来自何方,建成什么标准的塘堰,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全省所有的塘堰都有受益主体农民群众的参与。据统计,全省20万口塘堰整治计划投入80亿元左右,截至目前,已到位资金49.29亿元。其中企业和社会力量捐资15.2亿元,占到位资金的30.8%;全省农民共投入劳动力490多万人次,筹措资金12.43亿元,占整个投入资金的25.2%。

三、完善管护主体长效,强化农民责任感

如何切实发挥这万口当家塘堰的功效,确保塘堰的水“流得进、装得住、灌得出、用得起”,实实在在地为最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关键作用,是这次活动的最终目的。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管护模式。

1. 专人管理模式。对国家投资兴建的灌溉塘堰,由村委会安排村组干部或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管护员,负责引水入塘、塘堰整修和用水调度,其报酬由用水农户分担。

2. 协会管理模式。在成立用水协会组织的村组,由会员推举一个牵头人,负责本区域内的塘堰、斗渠、泵站的日常管理、维护资金的筹集、水资源的配置,取用水的协调等。由协会核定水价,按成本收费。

3. 承包管理模式。对用水户比较单一或者是由出资者新建扩建的塘堰,采取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明确其管理责任与义务,约定塘堰用途以灌溉为主,正常年景蓄水以塘堰低天井眼为限,低以上为灌溉用水,低以下为养殖水面。这样既调动了承包人的管护积极性,又发挥了塘堰农业灌溉、水产养殖、防洪减灾、美化环境的综合效益。

当然,“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就挖塘而言,只是水利大建设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塘虽挖成,但如何确保农业高产、稳产,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战略问题。因此“三万”活动必须与全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三万”活动的功效实现最大化,成就利在千秋的不朽功业!

上一篇:滕代远处置北平“四三”事件 下一篇:高校全员育人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