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标准化建构强化途径

时间:2022-09-29 08:04:34

农田水利标准化建构强化途径

本文作者:朱怀军 单位:安徽省凤阳县水务局总铺水利水保站

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实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为抓手,以发展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管护运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达到农田防御洪、涝、旱、渍灾害的设计标准;旱涝保收面积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比重达到75%以上(平原县达到85%以上,其他县达到70%以上);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区域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冬季地下水位控制在60~80cm以下,旱作区1日暴雨1日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1~3日暴雨2~4日排至耐淹水深;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5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相应目标;集中连片33.3hm2种植规模以上的农业“两区”达到旱涝保收农田水利标准;农田水利建管护运行长效体制机制建立,农田水利信息化基本实现;大中灌区配备雨水情、墒情等监测设施,各乡镇形成管理服务系统;各类农田水利特色示范区(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全面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按照标准化设计、集约化生产、程序化管理和定额化补助等措施组织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灌溉设施配套水平。

搞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关键在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站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作为当地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建立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考核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以县级为单位实施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新农村建设评比、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水利评比的一项重要依据。将“十二五”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综合性指标和主要建设任务逐一落实到县(市、区)、分解到年,具体落实工作方案。为将本地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抓好抓实,各地要健全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成立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采取上下结合,巡回检查的方式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水利局应成立专门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所实施的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不明、管理不善等问题,工程建成后,交项目村管理使用,项目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全村浇地工作,统一管理项目区内机泵、管道等设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全面实行有偿服务。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和标准化管理,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功能,发挥综合效益。要根据农业“两区”不同建设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地制宜实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工程。要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处理好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与工程质量关系,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加大对建设领域的违纪违规和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对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做到奖惩分明,以此来规范建设领域的组织和个人行为。全面加强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一是安全管理。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人为破坏;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二是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三是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四是经费管理。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五是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期长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让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

在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有条件的可设立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左右足额定向用于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其用于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和保护方面的支出不低于20%。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资金的计提划缴、预算管理、定向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中来。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学习基层水利人力资源要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目前,农田水利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站网建设与标准要求尚有差距,高层次人才短缺,地方试验站的技术力量薄弱,尚未建立可持续的保障机制等问题非常突出,现代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世界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科研创新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高效生态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具有“生态循环、经济高效、优质安全”特征。目前,农田灌排技术还是以追求作物节水、增产为目标,对其它如节能、节本、减排、减灾等因素考虑较少,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效生态农业的灌排要求。优先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区、饮用水源地、低丘缓坡和经济园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以灌区配套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田间工程配套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省地的地下管道技术,大力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继续开展作物灌溉和耐淹试验,建立墒情测报系统,提高灌区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升研究与开发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能力,特别是适应农业集约化要求的、体现节省劳力、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的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能力,如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喷灌、微灌设备及产品,渠道防渗衬砌机具,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优质工程;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长效的发挥其效益,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要坚持依法治水管水,严格执行水利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及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投入,努力形成政府增加投入、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兴农田水利的良好局面。精心组织实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项目,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创新农村水利管护体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工程建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上一篇:农田发展权分配体制与保障体系建构 下一篇:农业防护林建构的效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