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2-09-29 07:56:15

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高频彩超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价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18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腹痛为主就诊的门诊儿童108例,其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2~14岁。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腹泻,无发热。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多位于脐周,发作间歇期多数患儿感觉较好。其中有5例因急腹症来院就诊,大多数时间为1周左右。查体除腹部轻压痛外,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追问病史,约71%患儿曾有类似病史,嘱进行血常规化验,同时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

治疗方法:患儿取仰卧位,首先常规B型超声检查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双肾及阑尾,确定无腹腔内肿块、腹腔积液、肠套叠、肠管扩张以及阑尾增粗等异象。再用高频探头重点扫查脐周、右中下腹、左侧腹区域肠系膜有无肿大的淋巴结,经彩色显示确认为淋巴结后,多切面比较测量淋巴结大小,测量其纵径、横径,并计算其纵横比。纵横比也称圆形指数,为同一切面上淋巴结的纵径与横径的比值,是目前惟一能鉴别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方法,若纵横比为2,超声区别正常反应性淋巴结和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1%~95%。治疗1周后再对淋巴结的大小、数目、血流分布等进行检查。

结 果

108例腹痛患儿经腹部超声检查均观察到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皆为多发,未见单发。肿大淋巴结声像图表现:①肿大淋巴结大多位于右中下腹及脐周,少数位于左中上腹。肿大淋巴结呈长椭圆形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增大以长径明显,肾形结构存在,纵/横径≥2,边界光滑完整,呈均匀增大。②肿大淋巴结多发成群,以2~5个为多见,位于右中下腹者多集中存在,偶有重叠无融合。③长轴直径大小多在20mm以下,偶见20~30mm者。④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树枝状分布血流信号,血流分布呈淋巴门型。⑤髂窝间可见少量液性暗区。所有患儿均行抗炎、抗病毒、补液、对症治疗,5天后腹痛减轻,临床症状缓解,75例于治疗后10~15天后复查腹部超声,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减少,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治疗效果好。

讨 论

本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临床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腹痛为脐周、右下腹程度不同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可伴有发热,1/3的患儿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5的患儿同时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腹部轻压痛,但常无固定压痛点,腹肌不紧张,白细胞多为正常,因其无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临床上诊断及与其他腹痛鉴别时较困难。过去由于检查条件限制,淋巴结检查主要依靠淋巴结造影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和免疫电镜观察法,由于肠系膜淋巴结造影具有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不宜常规采用;许多儿童慢性腹痛可能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行不必要手术。而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结合临床可准确做出诊断,其主要依据:①间歇性不定位腹痛病史,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脐部,解痉药物不能缓解。②超声检查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③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明显增多。据报道,淋巴结L/S=2可作为区分良恶性淋巴结的标准,若

上一篇:细辛脑注射液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下一篇:螺旋CT低张等渗甘露醇对比造影在胃癌检查中的...